浅析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与文化传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与文化传播 1、相关定义 1.1、传播的定义 “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播”多半是指传播”,而 “传”则具有”递、送、交、运、给、表达”等多种动态的意义。这就指明了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关于传播的定义比较丰富,如在符号学看来传播 即是运用符号(语言、图片、数字等)传递信息、感情、思想等,这种传递行 为就是传播。”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分享,强调信息的共享。无论是 符号学,还是共享说、互动说,传播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类 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所以本文对于传播的定义采用郭庆光教授的定义, 即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2、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随着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型传播媒介 与传播形态,即所谓的”新媒体”,对传统传播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并深 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 一词已经进入了社会理论和实践之中,学术界与媒体界研宄新 媒体的文章,讨论新媒体的话题不断涌现,新媒体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再陌生。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9年3月3日,麦克卢 汉在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时所演讲的题目是《电子革命:新媒体 的革命影响》。他在讲演中两次提及”媒介即是讯息”的理念,认为社会靠集 体行动开发出一种新媒介(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时,它就赢得了表 达新讯息的权利。 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介的前后相继的媒 介和教育的程序,不是一连串的拳击比赛,而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 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麦克卢汉所讲的”新媒体” 是现今传统媒体中的新媒体,相对于现代新媒体而言,麦克卢汉以前的所有”新 媒体”之”新”,与其说是对媒体脱胎换骨后之”新质”的界定,毋宁说是出于 概念表述上的修辞学需要。虽然麦克卢汉叙述的”新媒体”概念与今天所讲的 新媒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可以将这一研宄视 为新媒体概念的初步提及,提示后人应该用发展和相对的眼光观察媒体的发展。 最早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媒体” 一词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技术研宄中心负责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 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 博士。他在1967年撰写的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中提出了 “新媒 体” (NewMedia)概念。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E. R”“ostow)将新媒体这一概念”发扬光大”。他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 中多处使用”N”ew Media 一词及其相关概念。由此美国社会开始流行这一用语, 并逐渐向外传播,激起西方其他国家的重点关注,时至今日成为学术界、媒体 界和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1.3、政治传播相关概念 动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的,政治活动是人类进 入阶级社会之后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两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政治活 动中包含有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流通,如政党竞选中的宣传、演说;传播活动中也 包含有政治性的内容,如新闻媒体对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报道。作为一种研究 对象,人们对政治与传播的关注、思考,也从来不是壁垒分明、互不影响的。政 治研究中的政治沟通与参与,含有信息流通的内容;最早的涉及传播研究的文献, 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中国古代的《论语》、《国语》、《战国策》等, 也可找到政治辩论、政治说服的影子。而传播作为一门学科兴起和发展的背后, 更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背景,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时宣传研究就是典型 案例。 由于社会环境与情境的影响、知识与观念的更迭、以及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人们对政治与传播的理解,存在历时性与共时性方面的差异。对政治,有以个人 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如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 观(如经验民主理论)、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如马克思阶级理论)。同 样的,传播在研究中也存在不同的解释。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就与后来的学 者如香农、韦弗、施拉姆等有着不同的认识,芝加哥学派成员帕克,认为传播是 “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 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样一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取代了 那个仅仅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而香农、韦弗将传播理解为观念的”影响” 或”效果”,施拉姆则将之定义为”信息”的”分享”。 因此,”政治”与”传播”两个学科要素各自所具有的多维解释,使得”政 治传播”这一研究范畴也存在多种界定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是政治学本位和 传播学本位。以政治学为本位来解释政治传播的研究者,”往往将政治传播看成 一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