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2010 年 第 3 期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3 2010
▋
$
土地供应量、地方公共品供给与住宅价格水平
——基于 Tiebout 效应的一项扩展研究
∗
邵 挺 袁志刚
摘 要:本文在传统的 Tiebout—Oates 理论框架中引入了住宅用地供应量这一变
量,提出了土地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地方公共品供给对房价的资本化速度这一理论假说,
并利用 2001—2007 年全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地方公共
品提供水平的高低对住宅价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另外住宅供地面积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
地方公共品供给对房价的资本化速度。基于这一发现,本文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
地方公共品供给资本化的现象。另外,为了抑制这些大中型城市的住宅价格过快上涨,一
方面需要尽快实现全国基本公共品服务提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还要大量增加大中型城
市的住宅供地规模。
关键词:土地供应量;Tiebout 效应;地方公共品;住宅价格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型城市的住宅价格上涨速度很快,从图 1 可知,2001—2007 年
间全国 35 个大中型城市的住宅价格年均上涨 10%~15% 。其中,宁波市 (21.8%)、杭州市
(19.0%) 、青岛市 (18.6%) 、武汉市 (17.2%)和成都市 (16.9%)是年均涨幅最大的五个城
市。在 2007 年,35 个大中型城市的住宅均价是 4598 元/平方米,均价最高的前五个城
市分别是深圳市 (13370 元/平方米)、北京市 (10661 元/平方米)、厦门市 (8907 元/平方
米)、广州市 (8439 元/平方米)和上海市 (8253 元/平方米) ,均价最低的五个城市则分别
是银川市 (
2230 元/平方米)、西宁市 (2313 元/平方米)、石家庄市 (2452 元/平方米)、呼
和浩特市 (2459 元/平方米)和乌鲁木齐市 (2528 元/平方米)。最近几年东部沿海的各大
中型城市跟中西部城市间的住宅价格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地理区位向东部地区转移而
出现显著的上涨趋势。
在决定各城市住宅价格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有一类重要的机制叫 Tiebout 效应,就
是在假设迁移成本为零的条件下,人们将尽量选择符合自身公共支出偏好的城市。每
个居民都做出类似选择,各城市的住宅价格就会取决于包括教育质量、道路投资、公用
∗ 邵 挺、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邮编:200433) ,E-mail :shaotingfd@163.com。本研究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助的博士论文奖学金以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7JZD0023)的阶段性成果。
3
邵 挺、袁志刚:土地供应量、地方公共品供给与住宅价格水平
——基于 Tiebout 效应的一项扩展研究
事业投资 (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公共服
务品的供给水平就会被资本化到住宅价格上来,也就是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本化过程
(Tiebout ,1956)。最早对 Tiebout 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是 Oates (1969) ,他利用美国新泽
西州 53 个市的社区数据,证实了关于各城市的税收和公共开支水平 (fiscal package)会
直接影响住宅价格的 Tiebout 假说,也就是地方公共投资会被资本化在房价里。这就是
①
著名的“Tiebout—Oates”理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