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与中国法律传统.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智主义与中国法律传统

反智主义与中国法律传统 shoco@126.com 一、反智主义的概念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於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於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一、反智主义的概念 反智主义,英文就是“anti-intellectualism”,和“intellectualism(智主义)”相对立,它的核心就是反标准、反传统精英。   “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 二、儒家的主智论 先秦时期的孔、孟、荀都是本于学术文化的立场来阐释政治的,不但不反智,而且主张积极地运用智性,尊重知识。孔子一方面主张知识分子有原则地参政,另一方面呼吁统治者随时选拔贤才。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坚持社会分工论,为知识分子参政寻找理论根据。荀子则更是充分张扬人的智性的可贵,并将知识视为政治的基础,认为只有“知通统类”的“大儒”(荀子将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类)才能负最高的政治责任。 先秦儒家的智性表现还反映在知识分子对政治的批判上。 二、儒家的主智论 然而儒家的主智论基本上是针对世俗生活的伦理知识而言的,缺乏古希腊那种纯粹为了智慧本身的哲学精神或者理性主义精神,而且这种主智论主要也是针对那些政治统治者以及政治批判者而言的,至于对普通百姓,儒家似乎也不主张智性的追求,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例证。 智性与知性或智与知。 三、道家的反智论 老子明确提出“以知治邦,邦之贼也”的思想主张,因为“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故“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如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所以老子公开主张愚民政策,“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 道家思想下的“政统”与“道统”合而为一。其“得君行道”的思想为“天下无不是的君主”的专制主义政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法家的反智论 韩非子明确提出“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因此“得民之心”的政治治理是不可能成功的。 法家在“遣贤去知”思想指导下的一赏、一刑、一教的治国理论。 法家反智的人性基础。 法家反智的结果就是“尊君卑臣”,所谓“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燔诗书而明法令。” 五、儒学的法家化 叔孙通的礼仪把戏。 公孙弘的缘饰吏事。 董仲舒“经义断狱”的精神专制,“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六、反智主义的中国法律传统 法律的工具主义; 法律的专制主义; 法律的教化主义。 法律普遍性精神的丧失。 * * *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