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班级: 姓名: 组名: 组别:
知识链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诗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诗人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问题发现与生成()探究研讨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诗。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