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矸石制备Y型分子筛及吸附Pb2+的研究
1、相关定义
1.1、生物炭的概念和性质
生物炭(biochar)是富含碳的生物质通过热裂解的方法在缺氧或者少氧的条件下制备而 成的一种富有孔隙结构、含碳量高的碳化物质[5]。生物炭属于广义概念上黑碳(black carbon) 2 的一种类型。其制备原料来源广泛,农林业废弃物如木材、秸秆、果壳及工业和城市生活中 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垃圾、污泥都可以作为原料。常见的生物质炭包括木炭、竹炭、秸秆炭、 稻壳炭等。由于原材料的复杂性,生物炭含有 C、H、O、N、P、K、Ca、Na、Mg 等多种元 素,总 N 含量从 1.8-56.4 g kg-1,总 P 从 2.7-480 g kg-1,pH 值范围从 4-12 不等[5]。 生物炭的性质主要受原材料、温度、制备时间的影响。不同生物质材料含有的纤维素、 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比重不同,组织结构不同,碳化物的孔隙结构有很大差别[6]。生物炭的 制备温度一般小于 700,随制备温度的提高,生物质炭的 pH 值和表面积逐渐增加,产率降 低,芳香化程度逐渐升高,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组成发生变化,碱性官能团的数目逐渐增多, 元素组成、CEC 也发生变化[7-10]。 生物炭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首先,生物炭具有疏松多孔 的结构,比表面积巨大。据报道,850下炭化竹材和椰子壳,发现 1 h 炭化后的竹炭比表面 积高达 370 m2 g-1,而椰子壳炭则为 410 m2 g-1[4]。其次,生物炭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和较高的 电荷密度,并且富含一系列含氧、含氮、含硫官能团,具有很大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理论上能够吸附大量可交换态阳离子[11]。由于生物炭的 CEC 与其 O/C 比有很好的相关性, 新制备的生物炭在空气和水中暴露一段时间后,经过微生物促进的表面氧化作用,其表面含 氧官能团增加,CEC 会增大[11-12]。 生物炭具有的高度芳香化结构使其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机碳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物化学和 热稳定性,不易被矿化,可长期保存于环境和古沉积物中,因此被认为是稳定的CO2储库[13]。 Kuzyakov 等人利用14C标记的方法分析了多年生黑麦草制备的生物炭的滞留时间。结果显示 在理想条件下,生物炭每年可以降解0.5%,但是在自然条件下,生物炭的平均滞留时间大约 是2000年,半衰期是1400年[14]。Goldberg 认为生物质炭可以通过光化学裂解、微生物降解和 无机分解等3种机制降解[15]。生物炭的含碳量可高达70-80%,超出了微生物所能正常分解的 C/N(约为25:1),同时生物炭具有不易分解的高度芳香化结构,因此难以被微生物降解[16]。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生物炭的组成、化学性质、土 壤环境和气候条件等。
1.2、生物吸附的概念
生物吸附这一概念一般用来描述微生物从溶液环境中富集、回收重金属离子的性 质。现在,随着人们对生物吸附技术研究的日益深入,这一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微生 物,现已发展到用藻类及一些高等植物材料。 我们通常将利用生物(活的,死的或及其衍生物)分离水体系中金属离子,非金属 化合物和固体颗粒的过程定义为”生物吸附” (biosorption)[7]。这是一个吸附和解吸 的可逆过程。被吸附的离子可被其它的离子或螯合剂解吸下来。凡具有从溶液中分离金 属能力的生物体或由生物体制备的衍生物,统称为生物吸附剂。
1.3、吸附基本概念
1.5.1 吸附的定义1.5.1 吸附的定义 吸附指当多孔介质与流体接触时,流体中的某一组分或者多个组 分在相界面处产生积蓄[52]。吸附也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的物质)表面 吸住周围介质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因为物质内部的分子和周围的分 子存在着吸引力[53],所以吸附而产生的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表面积 越大,则吸附作用力越大,拥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物质作为吸附剂在工 业生产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如活性炭、水膜等等。在固体表面积蓄的 组分就是吸附质(adsorbate),多孔固体则是吸附剂(adsorbent)。 根据吸附质和吸附剂表面分子间结合力的性质,可以分为化学吸附和 物理吸附。对于本实验在这里要谈的,仅仅只是讨论固体物质的表面 对于气体物质的吸附现象,则属于物理吸附,这种吸附就是由吸附质 与吸附剂分子间引力形成,这种引力比较弱,也比较容易脱附,活性 炭吸附二氧化碳就属于这类。其中被吸附的气体物质则称为吸附质, 固体物质被称为吸附剂,在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和固体吸附剂表面之间 就构成了吸附相。但是对于固相吸附剂吸附气相分子来说,当气相分 子被吸附到固相吸附剂的内部中去了[54]。而化学吸附就是由吸附质 和吸附剂间化学键引起的,类似于化学反应。 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G1工业锅炉司炉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初中诗词鉴赏》课件.ppt VIP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VIP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动火安全作业票填写模板(2022版).doc VIP
- 制造业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开发方案.doc VIP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道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5年度全国乡村医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推荐】.docx VIP
- 锚杆支护工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docx VIP
- NY_T 1966—2010 温室覆盖材料安装与验收规范 塑料薄膜.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