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1、相关定义
1.1、语言迁移的概念
迁移(transfer)一词来自于心理学,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对学 习新知、新技能的影响。迁移规律在语言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外语 教学活动中,其应用更比比皆是,被称为语言迁移,迁移按作用又分为正迁移和 负迁移。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 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 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做 正迁移。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的时候,学习 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 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根据上述迁移理论,本文将具体调查和分析河 南方言音段音位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1.2、汉语外来词学术名称的定义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它的称呼不尽相同: “译语”、”译名”、”译词”唐代首先开始使用[1]。 “外国语”一词在清代已有书证使用,周亮工《书影》。 “外来语”一词在日本明治 17 年已出现于书面,大摫文彦已《外来语考原》 (1884)。 “外来语”一词是本世纪初年代从日语借入(1902)[2]。 “借入语”K。Hemeling《英汉词典》官话(1905)。 “借用语”胡以鲁《论译名》(1914)。 “外来语”胡行之《外来词词典》(1936)。 “外来语”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外来词”是中国学者对日语来源的”外来语”一词的改造。在中国,据史有为先 生所见,迟至 1940 年该词才出现于文献中,而且是留学日本的归国学生首先使用的。 “借字”、”借译词” 罗常培(1950)。 “外来语词”孙常叙。 “借词” 或称”外来词”周祖漠。 “借词”王力《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58)。 “外来词”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1958)。 “外来词”史有为、武占坤、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都采用了。 “借语”赵元任(1967)。 “外来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和词汇扩充手段,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的 结果。外来词也叫”外来语”或”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入或引进的词。正 如著名语言学家萨王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有自给自足”每种语言中都有数量不 等的外来词。 6 从上述可以看到,外来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词 的来源是非本民族的, 来自外国的语言,用以表达外来文物与新观念的词汇。因此人们在 摒弃了一些异议之后,”外来词”这一名称才被普遍认同。
1.3、拓荒文学的定义
我们认为,只要文本的旨意是指向荒芜的边疆这一独特的相对落后的生活环 境,人们劳作的目标是为了开拓新生活,而且是以迁徙定居的方式完成的,就都属 于拓荒文学论域的范畴。这里对拓荒文学的定义主要是从拓荒的精神出发,这种精 神散发着自力更生、创新、吃苦耐劳的独特魅力。 美国拓荒文学所表现的地域集中在西部,西进运动的整个过程就是独立自主、 开拓创新这一精神的完美诠释,并且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 国拓荒文学所表现的地域要广阔的多,除西部外,还有有中原向外扩散的广大土地, 比如北大荒、南部云南等偏远地区,都存在着拓荒的行为,也是拓荒精神的诠释, 在拓荒的过程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1.4、语码转换的定义
象,国内外学者有着诸多的定义和解释。Gumpez(1972)把语 码转换定义为:”会话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际中出现属于不同语法体系的言语 片段。最常见的这种语言的更替形式是先后两句话,或者是后一句是用另一语言重复前一 句的语义,或者是用另一种语言回答前面的问题。”1 Scotton(1988)也曾指出:”语码转 换是指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于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 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两种毫无干系的语码。”2Zwicky(1985)给语码转 换下定义:”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用这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 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地换来换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码转换。”3综观其他外国学者对语 码转换的定义不难看出,基本都认定语码转换是两种(及以上)语言或变体的交替使用。 我国的许多语言学家也致力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工作。祝畹瑾(1994)曾指出过:”语码 转换是指说话人在一次谈话里从使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到使用另一语言的现象。 这种话语形式上的变化同语言变异一样赋有社会意义。” 严学宭(1980):”世界上大约有 二分之一是双语人或者多语人。这些双语人或多语人在社会交际中,会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