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大学物理 量子物理.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谁在第一次学习量子概念时,不觉得糊涂,那末他就一点也没有懂。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历史的回顾: 1894年起,普朗克从热力学研究中转到黑体辐射问题上,他的目标是追求熵原理与电动力学的协调一致; 1897~1899年,五篇报告总题目为“不可逆辐射过程”-柏林科学院;维恩公式,他很快接受,并用更系统的方法推导之; 1900年2月得知维恩公式有长波段偏差显著; 1900.10.7,鲁本斯夫妇(实验物理学家)访问了普朗克,并告知一重要信息:瑞利公式在长波段与实验符合得很好,普朗克当天即用内插法获得新的辐射公式,是普朗克为了凑合实验数据而猜出来的; 1900.12.14,普朗克在德国赫姆霍兹研究所召开的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一篇注定要永载史册的论文:《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律的理论》; “我现在做的事情,要么毫无意义,要么可能成为牛顿以后物理学上最大的发现。” ——马克斯·普朗克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 t 时刻,粒子在空间 r 处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概率,又称为概率密度 t时刻 , 粒子在空间 r 处 dV 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2. 归一化条件 (粒子在整个空间出现的概率为1) 1. 波函数必须单值、有限、连续 概率密度在任一处都是唯一、有限的, 并在整个空间内连续 1926 年玻恩提出 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 . 电子数 N=7 电子数 N=100 电子数 N=3000 电子数 N=20000 电子数 N=70000 单个粒子在哪一处出现是偶然事件; 4. 大量粒子的分布有确定的统计规律。 出现概率小 出现概率大 电子双缝干涉图样 15.6.2. 薛定谔方程 (1926年) 决定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是薛定谔方程 。 质量 m 的粒子在外力场中低速运动,势能函数 V ( r , t ) ,薛定谔方程为 粒子在稳定力场中运动,势能函数 V ( r ) 、能量 E 不随时间变化,粒子处于定态,定态波函数写为 由上两式得 定态薛定谔方程 (1) 每一个解 ? ( r ) (定态波函数),表示粒子的一个稳定状态,与之对应的能量就是该状态下的能量。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粒子在一维空间运动) 说明 (2) 其局限性是没有考虑相对论效应。 15.6.3 一维势阱问题 粒子势能 满足的边界条件 1)是固体物理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简化模型; 2)数学运算简单,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在其中以简洁的形式表示出来 . 意义 波函数的标准条件:单值、有限和连续 . 量子数 基态能量 激发态能量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 (2) X 射线光子和原子内层电子相互作用 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散射光波长不变。 自由电子 ?0 ?0 ?0 内层电子被紧束缚,光子相当于和整个原子发生碰撞。 光子 内层电子 外层电子 波长变长的散射线 波长不变的散射线 结论 原子 对轻物质,几乎所有电子都处于弱束缚状态,因此波长变长的成分相对较强;重物质则恰好相反。 1927诺贝尔物理学奖 A.H.康普顿 发现了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时,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 λ0 = 0.02nm 的X射线与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 若从与入射线 成900的方向观察散射线。 求 (1) 散射线的波长λ; (2) 反冲电子的动能; (3) 反冲电子的动量。 解 (1) 散射线的波长λ: (2) 反冲电子的动能: (3) 反冲电子的动量: 15.4.1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记录氢原子光谱的实验原理 §15.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氢放电管 2~3 kV 光阑 全息干板 三棱镜 (或光栅) 氢原子线状光谱 (摄谱仪) 里德伯—里兹并和原则,其中里德伯常数:RH实验=1.0967758×107m-1;n,k均为正整数,且n>k . (3) 当k取一定值时,n取大于k的各整数构成一谱线系,每一线系都有一个线系极限(最短波长)。 (2) 每条谱线的波数可表示为 (1) 一系列分立的线状光谱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 如: k = 1(n = 2,3, 4, ··· )谱线系 —— 赖曼系 (1908年) k = 2(n = 3, 4, 5, ··· ) 谱线系 —— 巴耳末系(1880年) 15.4.2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897年 J.J.汤姆孙发现电子 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卢瑟福(1911年)的原子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