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京剧和美术
勾 栏 勾栏:宋代出现的各类技艺表演场所,多在当时的瓦舍中搭建。勾栏之名源于表演台周围所设之矮栏杆。观众席逐步升高三面环勾栏而建。勾栏为演出方便,已经有了前后台之分,中间用布幔隔开,演员通过上下场门出入于表演区与后台,时称“鬼门道”。勾栏可以看成是中国戏曲剧场的雏形。(图1) 舞 亭 舞亭:宋代农村出现的戏曲演出场所,它源于以前之“露台”,只是在上面加了顶盖。它高于地面,观众四面围观上面的表演。它是元代戏台的前身。(图2) 庙 台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因为它们多与神庙相连,故称“庙台”。而且,庙台的台口多与神庙的山门相对,取演戏为酬神之意。这类戏台距台口三分之一处有两根柱子,两侧有短山墙,与后墙构成后台,所以这类戏台为三面观。这类戏台在山西保存的最多,也最完整。另外陕西、河北、河南等省也有少量存世。(图320、图321) 氍 毹 氍毹:本指红地毯,后来演变为对舞台的习称。它源于明清时的一种戏曲演出习惯。当时昆曲盛行,高官豪绅多蓄优伶,在家中习演昆曲。而演出多于厅堂中所铺的红地毯上进行,久之则成风俗。这类演出形式到清中叶后渐衰,但以“氍毹“称舞台则成定制。(图324) 戏 台 紫禁城漱芳斋戏楼 戏台 山西农村观剧场面 戏 台 甘肃徽县泰山庙戏楼 戏 台 古北口.关帝庙戏台 茶 楼 茶楼:也称“茶园”,也有称之为“戏园”或“戏馆”的,是在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即在茶园酒肆中设戏台唱戏。这类戏曲演出场所,早先是以茶酒为主,看戏为辅,慢慢的,变成了以看戏为主,茶酒为辅了,它们便成了专业的戏曲演出场所。这类戏曲演出场所较之原来的草台、庙台有很大的进步,它们将戏曲的演出地和观演地都置于的室内,成为规模较大的室内剧场。观从席在了等级划分,一般观众坐楼下的“散坐”,也称“池子”;有钱观众则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内。 北京精忠庙喜神殿壁画 戏台的布置 一桌二椅 一桌二椅(图14、图15) ??? 一桌二椅,是对戏曲舞台上所用桌椅的简称,桌椅为木制,漆红色,上用桌围椅帔,以区分于生活桌椅。桌椅在舞台上的摆放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环境,可多可少、可分可合。它们有时作为桌椅使用,有时则可以指代其他的事物。 一桌二椅的戏布置 桌围椅帔 桌围椅帔(图) ??? 桌围椅帔,指在戏曲舞台上,加在桌椅上的装饰物,多为绸制、绣花,颜色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作用是使舞台上的桌椅与生活中的桌椅相区别。 门帘台帐 、门帘台帐(图8) ??? 门帘台帐,旧称“守旧”,指传统戏曲舞台上起装饰作用的衬幕。门帘挂在上下场门位置,台帐挂在上下场门之间。其作用一为分隔前后台,一为装饰。现在新式剧场中已不再出现,而换之以天幕、侧幕。 ? 刀枪把子 刀枪把子(图13) ??? 刀枪把子是对戏曲表演中各种武器的总称,包括刀、枪、剑、戟、斧、棍、锤等。 砌 末 砌末(图10、图11、图12) ??? 砌末是对戏曲所有道具和简单布景的总称,包括刀枪把子、一桌二椅、桌围椅帔及各种戏曲演出中所用的小道具。 戏剧行头.靴子 靴、鞋 戏剧行头.帽子、衣 冠 冠 盔 巾 帽 蟒 靠 褶 帔 衣 行当.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 生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图65) 小生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图66) 武 生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图) 红 生 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