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言
1840年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渗透,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再也不可能生长成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随着列强入侵及外
来资本主义侵入的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并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势力、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夹缝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外国
资本主义入侵有所减缓的环境下获得发展。但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得
很不彻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获得长足发展,以使自己在国民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就造成中国国民
经济的落后和脆弱,民族不能完全获得独立,国家不能真正走向强盛,
人民无法摆脱贫困。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的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济民的道路和良方,其中
实业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极富光彩。在外忧内患日益严重的困境中,崛起
一批有所成就的实业家,成为经济领域方方面面的 “明星”。追溯他们
的成功之道,有几点共性的民族企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借鉴。首先,他
们中间的成功者,大都有坚定的实业救国思想基础。其次,不断地求
大,一心做多做强自己的事业,企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以至多
多益善,追求成为 “王”者 (“火柴大王”、 “面粉大王”、 “棉纱大
王”、 “水泥大王”等)。再者,不断地求新,追求新工艺、新技术、
新机器、新管理模式,以求在与同行尤其是在华外资同行企业的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还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造桥修路到捐资兴办公益
事业,从捐资助学到自己兴办学校、图书馆、医院,从捐款赈灾到共赴
国难 (捐款捐物,组织内迁为国家保存生产 “火种”,用自己的运输工
具沉船塞江阻敌等)……另外,民族资本家们,尤其是第一代创业者,
大都尚俭,很少有追求享受、铺张、排场的。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是一个群体,很值得研究。探寻他们留下来的
精神财富,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国家社会
的纷争、动荡,他们面对大的动荡、变故的因应心态,应变举措,
从 “文化现象”的视角剖析之,不无启迪意义。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路漫漫,紧要关头其实就是几步路。任何一
代人,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社会大环境,对人生
道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同一社会环境下生存、生活着的人们,其
人生道路却又是极不相同的。有的人让 “山”走到自己的面前来;有的
人自己走到 “山”的面前去;有的人既不走到 “山”的面前,也不
让 “山”走到自己面前,而是只管走自己的路……
1949,只是一个 “符号”,一个象征着中国结束一个旧的时代迎来
一个新的时代的 “符号”。这一大转折,是用排山倒海般的战争手段完
成的。在这大动荡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
社会地位的 “名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震撼和洗涤,不得不做出自己
对时代、对家人、对 自己的判断、担当、抉择,选择因应举措。在
这 “十字路口”,资本家是 “走”还是 “留”?其选择都是不轻松
的……
李占才
2009年7月15日于上海寓所
“我不相信共产党会比国民党还
坏 !”—— “棉纱和面粉大王”荣
德生 :坚定不移地选择 “留”
荣德生 (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居士,江苏无锡人。荣德生15岁到钱庄做学徒。此后与其
兄荣宗敬一起,白手起家,先开办钱庄,随即兴办实业,先后在面粉业和棉纺业经营,取得不俗成绩,被当时
的人称为 “面粉大王”、 “棉纱大王”。20世纪40年代形成庞大的荣氏企业集团,拥有20多家工厂,分布于全
国各大城市,在中国民族资本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荣德生经营实业一直念念不忘父训: “以一身之余,顾
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他倡导革新不合时宜的管理把头制度,注重技术改良和职工
培训;同时,荣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以增强企业凝聚力。荣德生一生热心公益,注重兴办教育,自己生活
克勤克俭,成为 “最节俭的资本家”。1949年,风云激荡,在人生、事业生死选择的十字路口,荣德生坚定地
选择 “留”。他的名言是: “我不信共产党会比国民党还坏 !”他的根在大陆,他要留下来继续他的实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