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对“比类”思维方式的分析及其影响.pdf

中国古代文论对“比类”思维方式的分析及其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言 引言 相对于西方文论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从总体 上看,西方文论重视知性分析和逻辑验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则善于审美直观 和整体观照。在体系方面,西方人善于将文学现象析分成抽象的范畴基元,并 由此而展开概念的演绎;而中国人则善于将批评者的审美经验直接变成点评式 的感悟,更重具体与形象。在方法论方面,西方人注重对分析对象的内在性质 和规律的精确描述和梳理,而中国人则善于对那些复杂多义、含蕴丰富的理论 概念进行体味和思辩。如果说,西方文论更能培养读者对文学规律的逻辑思考 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则更能培养读者通过体验式的审美活动去发现 和联想。如果考虑到文学活动本身的形象性、非理性和联想性,那么,后者具 有纯粹知性分析所不可替代的长处。 自《诗经》始,中国古代文学常常使用“善假于物”④的“比类”型思维方 式,中国古代文论也着重对这一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并自觉沿用了这一 思维方式,对后世文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学创作具有的思 维方法,适合于描述事物内在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性质特征,以 及对文学现象,批评对象的宏观把握等诸多优点。当然它也有着若干不足:缺 乏对概念定义的精确描述,不利于建构严密的理论体系,容易导致文本阐释上 的牵强附会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如何达到理性思辩和审美联想相融合的境界的呢?在 思维方式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很少像西方人那样运用推理和判断,更多的运 用具象化的比喻、比较等方法对思维对象进行分析。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篇文 艺专论的曹丕的《典论·论文》,在论述文体风格之不同时,就用各文体间进行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当然,西方文论中也不乏运用“比较论证”方法的例子,如黑格尔在其《美 学》中描述“自觉的象征表现时”,曾把“比喻的艺术形式”分成“谜语”、“寓 意”和“意象比喻”三类进行比较分析。㈢但这仅是他举证时的一个方面,在说 回《苟子·劝学》。 ②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8—148页。 1 引言 明各类型的特点时,黑格尔更多的还是以归纳作为立论的基点。而且,在西方 的文论中,“比较论证”方法的运用也远不如中国古代文论中频繁。比如,有学 者统计:“两千字左右的《文赋》中,明显使用譬喻形容方法论述的约有70余 处,运用一类事物间相互比较的论证不下16处。短短500余字的《儒林外史序》, 更是处处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金瓶梅》与《儒林外史》 进行比较。∞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 文论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笔者拟重点讨论中国 古代文论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研究及应用,辨析其优点与不足。 ①白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比类”型思维特征》,《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2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对“比类”型思维方式的研究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对“比类’’型思维方式的研究 第一节“比类”思维方式概念的提出 《文心雕龙·比兴》云:“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德 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 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硅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海,蜩螗 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 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 应该说,“比类”概念并非刘勰首创,在《礼记·月令》篇即有。不过那是 在“合乎旧例”的意义下使用的:“(仲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 视全具,案搦豢,瞻肥瘠,必比类。” 在古代文献中,“比类”的第二个含义是“比照类推”,《汉书·文帝纪》有: “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比类从事。 “比类”的第三个含义是“相类的事例”,王充的《论衡·四讳》有:“独有 一物,难见比类,乃可疑也。” 这三种用法,还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