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朱蕴丽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有序地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实施生态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态道德;环境道德;大学教育;科学发展观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6YB185。
课题主持人朱蕴丽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课题组成员由卢忠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昕阳(南昌航空学院副教授)、江天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小丽(南昌高专副教授)等人组成。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业已完成预期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其题为《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第11期《江西社会科学》,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现就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献综述
对生态、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和担忧已经引起世人的瞩目,且这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一种观点总是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只要通过大学四、五年系统地学习,可能水到渠成地或天然地形成对生态道德的认知或认同,自发地会形成一种生态道德的理性自觉。实则不然,现在大学里普遍出现的种种蔑视生态、忽悠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奢侈现象是比比皆是,有的还是触目惊心,生态道德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自觉地“生根开花”,生态道德教育也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鳞片爪,就是有,也只是零星散见在有关报刊杂志点评式的小论文或随笔类的小文章当中,系统性、宏观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论著不多。当然,值得庆贺的是,目前经中央审定的新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中也涉及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和全社会都在倡导科学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GDP的大趋势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且已引起中央高层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了。
就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文献来说,目前我们学术界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很难见到比较深入系统的相关论述,大多以短篇论文的形式或者散见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思想的研究中,如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生态道德和如何去构建生态文化却是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论文和论著有:
从国外的情况看,我们主要参考的文献有美国女作家莱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一书中提出的。该书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提出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将要发生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无疑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热潮。
《只有一个地球》(中译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版)的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的。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重点提醒人类的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类要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伦理方面的意蕴。
从国内研究的状况看,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涉及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主要参考有:陶良虎主编的《中国的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第八章的“倡导低碳生活与文化”中,阐明了低碳文化主张重新恢复和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