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写作学2014.3{恢复}
                    一、调研报告 ( 一)含义 ( 二)分类  (三)特点  (四)作用 (五)写作格式 (六)写作要求      分类         1、从内容、作用上划分        (1)反映情况的调研报告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           (3)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                  (4)反映新生事物的调研报告                  (5)反映历史进程的调研报告        2、从写作角度上划分   (1)综合性调研报告    (2)专题性调研报告                                 关于小溪乡创新自发性迁徙扶贫到户机制的调研报告        5月2日至5日,我们ooo扶贫调查组一行来到oo县小溪乡,与政府干部座谈、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小溪乡小溪村老村组和大坪岗组实地查看、走访农户,并以问卷的形式了解这里的贫困情况以及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期盼。通过对小溪乡的调查,旨在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为这些生活生产条件十贫艰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地区的人们,积极主动迁徙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生活,探索一种扶贫到户的有效机制。        一、小溪乡生存环境及自发性迁徙的状况       千峰竞秀中的特殊群体。小溪乡位于oo县东南部,与oo、oo接壤,全乡11个村,88个组,2163户,8059人,有耕地5812亩,山林385312亩。小溪乡全境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地青破碎,高低起伏大,最低海拔162.3米,最高海拔1327米,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全乡9个组通公路,通公路率为10.2%,其中5条水泥路,4条砂石路;有79个组不通公路,占总组数的89.8%。小溪乡政府干部乘车进oo县城要历时5个多小时,而最远的鲁家村村民到乡政府办事要步行7个多小时。不通公路的山寨,道路崎岖,陡峭难行,许多地方甚至只能靠攀爬垂直的岩石才能进入。正因为人迹罕至的原因,小溪境内的森林植被才得以保存,全境的森林覆盖率达92.5%,千峰竞秀,并被中科院专家称为“oooooo亚热带低海拔免遭第四纪冰川袭击而唯一幸免的天然绿色基因库”,小溪乡目前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存压力下的自发迁徙         小溪乡虽然人均拥有森林47.8亩,但由于生态脆弱禁止砍伐,这里的农户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全乡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劳务收入,在家的农民以粮食生产为主,年产粮2317吨,其次是蜜蜂养殖,年产量徘徊在5吨左右。2012年,小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元,有低保人口3508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3.5%。小溪乡是生态十分敏感的地区,其贫困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一致性,生活在小溪深山里的人们,“走路累,肩挑背驮更累;上一代累了,下一代还得接着累。”他们最绝望的就是自己的山寨未来也没有办法通公路,所以这里的村民都把迁出小溪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据乡政府统计:全乡已有5104人走出小溪另谋生路,占总人口63.3%;目前守在小溪乡境内生活的2955人中,也多集中在毛坪村等通公路的地方。更有8个山寨空无一人,悉数外迁,它们是:竹坪村的篾匠组、杉木村的那来坪组、苏家弯组、野竹村的黄泥潭组、鲁家村的石家溶组、双溪村的椿木溶组、老村村的羊毛界组和汪木溶组。                              燕子南飞的空巢与留鸟          户籍管理显示,老村组22户158人,大坪岗组43户234人。两个组都在小溪村部的西北部。从小溪村部出发,沿溪底下,大约走3公里,再顺着山脊隐约的小径翻山越岭,攀爬两个半小时,就是老村组。老村组的房屋全是木房,分散在丛林边坡和各式各样的悬崖边上,屋顶大都用树皮和瓦遮盖。那些举家外出没人居住的房屋很荒凉,木板长满青苔,阶檐、堂屋杂草丛生,梁间燕巢还在,可燕子早已他去;这里外出的人很多,有139人,占总人数的88%,使这个原本边远的山寨显得更加地寂静;多年不用的猪圈十分破败,被杂草和树木掩埋,村间的小道爬满藤条已难以通行,一切似乎又回归到山林初始的模样。寨中有19名留守者,从年龄结构上看,老人和小孩最多,其中50岁以上的人占94.7%,;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小学文化与文盲占89.5%,这也注定他们是一群“飞不出去的留鸟”。                           艰难生活中的迁徙一族          从老村组继续往北前行,翻过一座山,经过1个小时的上坡路和下坡路,就到了大坪岗组。我们重点对两个寨举家外迁的农户和外迁后有了安稳住所的农户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两个组举家外迁的农户共40户,占两组户籍总数的61.5%,他们中选择在省外大城市进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