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简报近海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
简报 第17 期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简 报
近海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新起点
━━长江口外海碳循环研究航次首次获得系统丰富的新资料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要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KZCX1-SW-01-08 课题为研究长江口海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于
2003 年5 月19 日至5 月27 日,利用“浙海环监”号科学调查船对长江口
进行了为期9 天的海上调查,首次系统完整地获得了该海域有关碳循环过
程的外海调查数据,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部围绕海洋碳循环进行的研究调查
航次,为进一步探究长江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奠定了基础。本调查分
为两个航次。即第一个航次5 月19 日至23 日进行了13 号站(30°51N,
122°19E)与20 号站(30°12N, 123°02E)两个定点站各52 个小时的连
续观测,第二个航次是5 月23 日至27 日进行的A、B 2 个断面的调查。
照片1 是起锚待航的“浙海环监”号科学调查船。
一、站位的设置
调查共设置了A、B 2 个断面,30 个大面调查站(见站位图)。其中包
括2 个定点站位,即13 和20 号站位。每个定点站位进行52 小时的连续
观测,观测频率为每四小时一次(采样时刻为16:00,20:00,0:00,4:00,
1
简报 第17 期
8:00,12:00),共计观测二十六次。
二、样品的采集
1.海水样品的采集
每一测站海水样品的采取层次按 《国家海洋调查规范》执行,按
照表层,5m,10m,20m,底层(距底2m)分层采取。10m 以内的测站,只
取表底两层。在共计30 个测站(含2 个定点站)共采集170 个海水样品。
照片2 是正在进行的海水样品的采集。
2.沉积物的采集
每一测站均采用大洋50 采取沉积物样品,并按2cm 一层的标准自
上至下分层保存。在细粒沉积的站位,除采取分层沉积物样品之外,同时
保存未分层柱状沉积物样品。调查共获得沉积物样品141 个。照片3 是正
在进行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3.生物样品的采集
⑴ 浮游动物的采取
用1 号(510µm)和2 号(169µm)网分别自底层至表层拖网获得不同
大小的浮游动物样品。共获得浮游动物样品110 个。照片4 是进行浮游动
物的拖网。
⑵ 浮游植物的采集
与海水样品采集的层次相同。分层获得浮游植物样品170 个。
三、样品的分析测定
碳作为最重要的生源要素,其循环与其他生源要素的分布、生物种群
等密切相关,所以获得与碳有关的生物、化学、环境、地质等诸方面参数
和数据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调查共进行了以下与碳有关的监测:
1.现场环境参数
2
简报 第17 期
每个站位每个层次均测定水深、温度、盐度,并用浊度仪测定海水样
品的浊度。
2.海水样品的分析
⑴ 现场测定pH、ALK、DO 、Eh、Es 以及DIC
每个海水样品均在现场使用HANNA-8314 型酸度计,配合精密pH 复合
电极、铂片电极和硫电极,分别测定pH、Eh、Es 等参数;并采用pH 多点
标准加入法对ALK 进行测定,以获得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现场用Winkler
法测定DO。DIC 现场固定后直接测定。
⑵ 航次结束后,在陆地实验室完成下列化学要素的分析:
TOC, DOC,POC, NO -N, NH -N, PO -P, SiO -Si, SS, 叶绿素a
3 4 4 3
⑶ 现场获得每个站位不同层次的海水样品250ml 共170 个,冷藏保存,
以备PIN、PIP、PON、POP 的分析。
3.沉积物样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