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7/05/25曹丹
■镇馆之宝针灸小铜人馆藏品馆正门
■馆名:同仁堂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 ■收藏方向:以同仁堂历史为主线的中医药用具、药目和图片 ■建馆时间:2007年4月9日 ■镇馆之宝:同仁堂世代相传的针灸铜人 企业出资二千万,李莲英旧宅建藏馆三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千件中医药文物 2001年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风靡整个中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大宅门》中,大太监李莲英曾在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百草堂”上有过一段戏。2007年4月9日,在李莲英故居正对面,一座古香古色的同仁堂博物馆向观众敞开了大门。 同仁堂博物馆坐落在崇文门新世界购物商厦的西侧。时尚气派的现代购物商圈里突然出现一座古朴的民宅院落,远远看去十分惹眼。走近博物馆,它的院墙皆由仿古青砖青瓦构筑而成,朱红色的漆门虽说不上富丽堂皇,但也十分别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衬托下,倒是愈加显得风格独特。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部长金永年介绍说,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建馆,就是觉得李莲英故居具有比较完好的晚清建筑风貌,恰好也与同仁堂的传统制药风格相契合。 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榜上有名,一举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也为了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出资2000多万元用于博物馆的选址建设和文物搜集,在李莲英旧居,现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的对面,建成同仁堂博物馆。因此,同仁堂博物馆还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从2006年3月起,历时一年多的修建,同仁堂博物馆终于在今年4月9日进入试开馆阶段。 整座博物馆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300多平方米。全馆分成7个展厅,5个主题,分别由“历史·溯源”、“商业·文化”、“创业·渊源”、“保护·传承”、“创新·发展”5个部分组成,共陈列展出了1000余件中医药历史文物,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均是在国内首次展出。 博物馆以传统中医文化为基础,展出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到晋、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中医药文物,描绘出中医药学从始创到成熟、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把同仁堂的历史文化作为主线,通过同仁堂保存的部分实物和图片文字清晰地再现了同仁堂创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示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重质量、讲诚信”的深厚底蕴。 将铜人涂蜡用针刺,扎得准,水就从孔穴流出 第三代针灸铜人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于明朝正统年之后的针灸铜人,乃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祖传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的历史还要长出200多年。这尊铜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罕见,因为它是目前全球仅存的两尊针灸铜人之一,另一尊铜人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是沙皇俄国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清朝太医院劫掠到俄罗斯的。如此一来,同仁堂的针灸铜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馆中的镇馆之宝。在当世来看,针灸铜人着实珍贵,透过它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科学当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用于针刺训练的木质偶人,可惜由于其材质容易损毁而未见流传。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针灸人体模型。宋天圣年间,官造的青铜针灸人体模型诞生,简称为针灸铜人,后人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由时任殿中省尚药奉御的王惟一负责修铸,当时一并铸造了两尊,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从此,天圣铜人成为中国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同时它可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医学标准。 专家还提到,宋代的两尊天圣铜人跟真人大小相似,铜人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五脏六腑;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第一代针灸铜人。 第二代当数明朝的正统铜人。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天圣铜人的“孙子辈”———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