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如何保护隐私-暨南大学学报.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刑法如何保护隐私-暨南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215期       No.12 2016 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SumNo.215  刑法如何保护隐私 ———兼评《刑法修正案(九)》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李 婕 (安徽大学 法学院暨台湾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我国刑法并未直接保护隐私权,而是通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 数据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罪名间接保护隐私。《刑法修正案(九)》扩大了出售、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罪的犯罪 主体、限制窃听工具流通、加大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是对个人隐私保护的一大进步。刑法应坚持谦抑性原则, 秉承事先预防的宗旨,以严重冒犯性和普遍恐惧作为侵犯隐私行为的入罪标准,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 贯彻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关键词] 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刑法修正案(九)》;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6)12-0118-08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危机四伏、形势严峻,偷窥门、艳照案常登新闻头条、司空见惯。据学者研究,互联 网普及率与财产犯罪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互联网普及率每上升 1%将导致财产型犯罪率上升 ① 048%。《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加大了对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 度,但仍然没有正面规定保护隐私权。在隐私权早已写入《侵权责任法》、当前侵犯隐私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 下,如何看待《刑法修正案(九)》中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刑法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是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刑法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符号。当前社会诚信失范,利用个人信息诈骗、盗窃 等现象层出不穷,《刑法修正案(九)》多个条款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重大举措。 (一)《刑法修正案(九)》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 1.直接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款 《刑法修正案(九)》将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修改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 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修改扩大了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并对“违反国家有关规 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行为加重处罚,是对保 险、中介、物流等行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重拳出击。 《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第286条之一,对网络服务商“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加以 规制,避免个人在网络上使用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医疗、保险等信息大幅泄露,也是保护公民在互联网上 个人信息的重大进步。  [收稿日期] 2016-03-21  [作者简介] 李 婕(1986—),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法学院暨台湾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刑法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治安违法行为犯罪化问题研究》(批准号:16CFX029)。  ① 陈力朋、徐建斌:《互联网普及对中国刑事犯罪率的影响》,《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6期。 ·119·  第38卷 第12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间接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款 《刑法修正案(九)》将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修改为:“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 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 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