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年犯罪问题述评
——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徐佳 摘要: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国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良莠不齐的思想开始借助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新兴媒介对青少年产生越发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些消极腐朽的观念日益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国际性社会问题。在诸多犯罪事实中,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尤为突出,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典型案例出发,对其犯罪现状、特征、诱因进行浅析并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提出相应预防及整治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青少年犯罪
一、引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在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从而形成了城乡经济二元体制体系,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之户籍制度、教育体系等社会制度的缺陷,由此衍生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2015年,据新京报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以及培养教育以防范和减少其犯罪,事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
二、案例浅析
2011年4月16日发生在惠州的“邢丹事件” 曾掀起轩然大波。当时未满18岁的犯罪嫌疑人林某、黄某和蔡某为了取乐,从高速公路边捡拾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路上行驶的汽车投掷,先后掷中4辆过往车辆,其中林某掷出的一个混凝土块恰好砸中邢丹所乘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最终导致其不幸身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名肇事者都是来自当地石头岭村的孩子,他们中间最小的只有15岁,且三人均为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管教而酿成惨案。飞石击车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中却折射出当今日趋严峻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以此案为出发点归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几大特点并由此简要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留守儿童犯罪特征
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首先要把握其犯罪的性质和特征。纵观诸多实际案例,可以从中概括出以下几点:
1、犯罪成员的低龄化
随着社会不良风气蔓延的途径和渠道日渐丰富,青少年受各种媒体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加上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和变化的关键时期又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教与引导,更容易受到外界污浊思想的感染而走上犯罪道路。中国预防青年犯罪协会曾于2009年9月至11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1793名被管教的未成年人中,14岁的占12﹪,15岁的占25.6﹪,而14—15岁也成为留守儿童犯罪高发年龄段。
2、犯罪类型多元化
青少年犯罪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以暴力型、侵犯财产的案件居多。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亦与日俱增。新时期新的社会条件下,贩毒、涉枪、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参与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行,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3、犯罪方式团伙化
青少年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监护人面前封闭自我,取而代之更倾向于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群体,相互影响。据统计,60%—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均属于团伙作案,成员之间相互勾结和利用。
4、犯罪手段成人化
青少年善于利用他们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这就使青少年犯罪日趋成人化、智能化。行凶杀人、暴力抢劫、强奸等极端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以及亲子教育的缺失,更容易激发内心压制的怨恨从而使用残暴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
5、报复性、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差,同时也易拉帮结派、意气用事。尤其在校园中,若同学关系、分歧和矛盾处理不当,出于报复和仇视心理,则极易演化成打架斗殴、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酿成悲剧。
6、对其教育改造具有反复性
青少年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据调查,很多留守儿童都经历过初犯、再犯乃至惯犯的过程。即使经过劳改劳教,一旦重新沾染不良人员,仍然会重蹈覆辙。
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制度及家庭缺陷
叶曼认为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问题,而是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除此之外,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类特有人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和严格的户籍制度是促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催化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