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雷春到桃花坞年画展新姿
张雷:春到桃花坞年画展新姿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在北京,在成都,在东京,在卢森堡,在全世界众多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每一次展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艺术大师们赞誉为“东方古艺之花”。但是,有不少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她曾有过一段枯木逢春的经历——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从草根之乡到国宝殿堂仅仅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桃花坞,位于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当时,这里居民稠密,桃花盛开,充满了诗情画意。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苏州年画,也因桃花坞而得名。
苏州桃花坞年画,题材多为吉祥喜庆图案、风俗民情和戏文故事,表现手法主要是仿传统绘画,继承卷轴画形式,也有仿西洋铜版画效果的,甚至在画面上写明“仿泰西笔法”等字样。她以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为特点,色彩鲜明,构图丰满,装饰性强,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再加价格低廉,因此深受民众喜爱,不仅流传于大半个中国,而且传入日本等国,对日本版画尤其是“浮世绘”有相当影响。当时她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齐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素有“南桃北杨”之美誉,闻名中外。但自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特别是上海胶版彩印“月份牌”年画的风行,手工刻印的桃花坞年画受到冲击,市场逐步缩小,同治、光绪以后,销售对象转向农民为主。到抗战前,木刻年画仍不景气,不少年画舖相继歇业或转业,不少艺人被迫改行,有的贩菜捕鱼,有的拉车打杂,有的迫于生计,流落他乡,形同乞丐。及至解放前夕,桃花坞木刻年画舖只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桃花坞木刻年画从此获得了新生。苏州市文联即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了调查,并着手抢救:一是把散失的艺人组织起来,二是帮助年画舖恢复生产,并从中选印了一百多种旧版年画在全国各地展览。1951年,市文联组织画家贺野同志和工艺美术专家顾公硕先生及多名艺工,用桃花坞木刻形式创作了《太平天国在苏州》八幅组画:《清兵抢劫》徐绍青作,周玉菁刻;《内应外合》沈冠奋作,叶金生刻;《忠王入城》徐近慧、陆国英作,叶金生刻;《忠诚感服》费新我作,华开荣刻;《贸易街》贺野作,周玉菁刻;《儿童教养》陈志华作,叶金生刻;《军事会议》吴钟英作,华开荣刻;《民不能忘》陈涓隐作,吴麟昆刻,作品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百年纪念展览”后获得赞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刻版艺人叶金生和印刷艺人魏阿毛加入雕刻工艺社后,在画师顾仲华和徐绍青的帮助下,先后刻印了“兰花”信笺、《新春牛图》、《屈原》、《仕女》和《巩固祖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新门画,都得到了好评。王荣兴等三家年画舖在合作化高潮中组成合作小组后,生产运转良好。1957年,江苏省博物馆举办“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大部分作品就是他们提供的。1958年,年画合作小组并入苏州文化美术工厂后,工作尤有起色,不仅印销了45套旧版年画,还创作了《丰收》、《渔家乐》等新年画和伟人、名人像。此外,叶金生在画师徐绍青的指导下,完成了明代木刻《九歌图》和《水浒叶子》的复刻。作品刻印俱佳,纸墨精良。作品送往北京,受到郭沫若院长和著名画家傅抱石的高度评价,郭老不但为复制品题写了笺头,还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题了字。
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成立。当时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凌虚、徐云,刻工有叶金生、许良甫、徐国良、许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谭土林等。1961年各工种又招收了28名学徒。1963年春,合作社由桃花坞大街迁至西中市,全社共有七十余人。
1965年,与苏州漆器雕刻厂合并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厂址设在文衙弄艺圃内,规模扩大,正可大展身手,不料“文革”来临,桃花坞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以致一百多种旧版被扔在露天烂毁。1969年末并入苏州雕刻厂,年画人员分别调至其它单位,桃花坞年画全面停产。可是桃花坞年画毕竟是民间艺术,属于“劳动人民的创造”,因此到1974年有了松动:在民间工艺厂重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市文化局借调了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等青年美术工作者到局创作组,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他们先后创作了组画《风华正茂》和《春风杨柳》、《山泉育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丰收图》等作品,并在全国展出,受到各界人士好评。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重新恢复,是在大地春回的1979年,这年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会长段东战为重振年画雄风,组织了全市三十位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五十多幅桃花坞年画,如《正是果熟花香时》、《各族人民大团结》、《送喜报》、《将相和》、《大闹天空》、《江南集锦》等,通过国内巡展,再次扩大了影响。1980年3月,“天津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