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量子基础与 1 wt
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1、若光子碰撞的是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于外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作用弱,可看成自由电子。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 光子的能量减少,因此波长变长,频率变低。 2、若光子碰撞的是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于内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作用强,光子相当于与整个原子碰撞,而原子质量远大于光子质量,故光子在碰撞前后动量不变,即光波长不变。 3、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X 射线是由一些能量为E =h? 的光子组成,并且这些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 康普顿实验指出 散射X射线的波长中有两个峰值 和 且 与散射角?有关 (康普顿散射公式) 休 康普顿效应的定量分析 Y X Y X (1)碰撞前 (2)碰撞后 (3)动量守恒 光子在自由电子上的散射 X θ 由能量守恒: 由动量守恒: 最后得到: ? (康普顿波长) 康普顿效应的定量分析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研究的贡献 1925?26年他用银的X射线(?0 = 5.62nm) 吴有训1923年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 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同一散射角(? =120? )测量各种波长的散射 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 为入射线, 光强度,作了大量 X 射线散射实验。 这对证实 工作, 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 证实了两种散射线的产生机制: ? - 外层电子(自由电子)散射 ?0 -内层电子(整个原子)散射 吴有训工作的意义: 的证据。 在康普顿的一本著作 “ X ? 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 ” (1935)中,有19处引用了 吴有训的工作。 书中两图并列作为康普顿效应 20世纪50年代的吴有训 吴有训(1897—1977) 物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28年被叶企孙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的波粒二象性小结 光具有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表示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子的能量 ,质量和动量为: 光子的能量 、质量 、动量 是表示粒子特性的物理量,而波长 、频率 则是表示波动性的物理量,这就表示光子不仅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即具有波粒二象性。 例1:求波长为450nm的单色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解:光子的能量为 光子的动量为 [例2] 在一次Compton散射中,入射光子传递给电子的最大能量为Ek,电子的静止质量为m0,则入射光子的能量为多少? 解:光子散射角? = ? 时电子获得的能量最大,电子的反冲动量沿入射光子的方向。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 又由相对论动量与能量的关系,有 故 第五节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一、德布罗意假设 光(波)具有粒子性,那么实物粒子具有 波动性吗? §6.5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L.V. de Broglie ( 法国人,1892 ? 1986 ) 从自然界的对称性出发, 具有粒子性,那么实物粒子也应具有波动性。 1924.11.29德布罗意把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 的博士论文提交给了巴黎大学。 认为既然光(波) 物理意义:T增加, ?m 减小。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升高时,单色辐出度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2、 维恩位移定律 能谱分布曲线的峰值对应的波长?m与温度T的乘积为一常数。 例:(光测高温法)视太阳为黑体,测得辐射本领的峰值在 计算太阳表面的温度。 解:根据维恩位移定律 可得太阳表面温度 维恩位移定律和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是测量高温、遥感和红外追踪等技术的物理基础。 如何从理论上推导出符合实验结果的函数表达式就成为当时物理学中引入注目的问题之一。 O ? 经典理论的困难 ? Wien公式 1896年 ? Rayleigh-Jeans公式 1900年 “紫外灾难” 利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正如1900年开耳文指出的晴朗的物理学理论大厦上空,飞来“两朵乌云”之一,它动摇了经典物理的基础。 历史的回顾: 1894年起,普朗克从热力学研究中转到黑体辐射问题上,他的目标是追求熵原理与电动力学的协调一致 1897~1899年,五篇报告总题目为“不可逆辐射过程”-柏林科学院;维恩公式,他很快接受,并用更系统的方法推导之 1900年2月得知维恩公式有长波段偏差显著 1900.10.7,鲁本斯夫妇访问了他,并告知一重要信息:瑞利公式在长波段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普朗克公式(1900-12-14) 普朗克当天即用内插法获得新的辐射公式,是普朗克为了凑合实验数据而猜出来的。 1900.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