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一个爱上福建的理由
茶,一个爱上福建的理由 ?来源:安溪报?作者:潘向黎摘要:喝着福建的乌龙茶,当那种美妙的“岩韵”“观音韵”春日轻雾般泛起,我就会想: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乡,我也会爱这一方水土。? ?不敢说与茶相知年久,但却是嗜茶如命、不可一日无茶的人,当然不会忘记闽茶对我的润腑涤烦之恩。福建是著名茶乡,所产的茶品种既多,品质又高,又各具卓尔不群的个性。喝着福建的乌龙茶,当那种美妙的“岩韵”“观音韵”春日轻雾般泛起,我就会想: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乡,我也会爱这一方水土。? ?说起福建的名茶,出于我意料的,并非每位茶客都厘清每一种茶的归属,一般人更是颇多淆乱。有的是将铁观音误判作绿茶,有的是以为武夷岩茶全是红茶。? ?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梁实秋在现代作家中可算是茶人,显然比鄙视过他的鲁迅先生精于茶饮之道,可连梁实秋都说过“铁观音、大红袍均为闽南之名茶”这样的话。这句话,池宗宪说是“只说对一半”(《茶席——曼荼罗》),台湾文人到底敦厚,其实这话是错了一半,大红袍产自武夷山,那是闽北,绝非闽南。? ?说到福建茶,我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铁观音,就是大红袍,然后有些够段位的茶客会说“还有福鼎白茶”,或者有些贵人或者潮人会说“金骏眉”。福建2014年起开辟的几条茶文化旅游线路也证实了以上猜测——武夷山大红袍之旅、桐木关金骏眉之旅、安溪铁观音之旅、福鼎天姥山白茶之旅。? ?四大名茶之中,金骏眉是红茶,福鼎白茶是真正的白茶(就是宋徽宗所推崇的那种白茶,不同于“安吉白茶”那般其实是绿茶的挂名白茶),而知名度前两位的大红袍和铁观音都是乌龙茶(即青茶),占了一半,加上问世时间、历史文化、产量等因素,福建主要还是给人“乌龙茶之乡”的印象。? ?只不过,在闽茶的舞台上,乌龙茶虽然是气压全场的主角,上场却是姗姗来迟。福建从古至今茶种甚多,而且像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的出现都是晚近,因此福建最早出场的不但不是这些名角,甚至都不是乌龙茶。? ?古早的茶早已绿断香消,古早的茶人自也无处寻觅,可终究,茶闲烟尚绿,人过名犹香,况且——石在,诗在。? ?石,指的是泉州南安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 太元丙子”。太元丙子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是公元376年。千锤凿石,不可磨灭,福建产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此处。这比陆羽《茶经》还要早三百余年。? ?“莲花茶襟”,这清香四溢、悠然出尘的四个字,让闽南的石头至今都留着晋代的茶香。? ?唐代,虽然陆羽本人很可能没有到过福建,但《茶经》引领的茶风大盛,闽地的茶香自然萦绕于诗人们的笔端。? ?晚唐诗人韩偓,就是李商隐夸他“十岁裁诗走马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那位韩冬郎。但他后来的诗名却似乎辜负了李商隐这位姨父期许,除了生逢乱世,多少也吃了“初名要趁早”的亏——他早年所作《香奁集》,多写艳情,后人遂将“丽而无骨”的诗称作“香奁体”,多有贬意。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忠贞之士,其感怀伤时的诗作才代表他的真正水准。? ?好吧,对韩偓的评价可以保留争议,但是他避乱入闽、当过“闽漂”却是确凿无疑的。“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这首唐亡后诗人寄身离乱、抒写时代创痛的诗,题为《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沙县、龙溪、泉州,都在福建境内。而曾几何时,在军阀混战的间歇里,诗人依然敏感于田园的宁静,在诗中有细致而清新的记录:“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信笔》)这里写的是晚唐闽南的茶乡风光和茶风茶俗。? ?五代时詹敦仁,端的没有辜负安溪首任县令这个身份,是位真正的“别茶人”,其《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诗中所写,颇合茶中三昧:“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径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足禅。”? ?到了北宋,正如蔡襄在《茶录》里所说的,泉州七县就都种茶了。而北宋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更载:“堤首七闽,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茶生其间,气味殊美。”? ?在宋代,东晋开始就率先登场的莲花峰茶继续引人注目,其中有一种长在岩缝中的“岩缝茶”已经俨然名茶。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游莲花峰后,留下了“岩缝茶香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的石刻。南宋傅宗教到莲花峰后,也留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之句(《游莲花峰茶怀古》)这种“岩缝茶”后来经过南宋僧人净业、胜因培育、焙制,品质日佳而远近驰名。? ?宋代的斗茶成风,此风也在莲花峰石刻中记录得明白无疑。如1247年(淳祐七年),泉州知州兼福建市舶司提举到九日山祈风后到莲花峰“斗茶而归”。比起后世顶戴乌纱的衮衮诸公并不识茶爱茶,惟将各色名茶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