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oc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设计技术 朱永全1 李国良2 李文江1 石家庄铁道学院1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2 摘要:乌鞘岭特长隧道岭脊区段隧道覆土埋深大,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围岩破碎软弱,施工挤压大变形显著。通过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预留合理变形量、多重支护、适当提高衬砌刚度的柔性结构设计,短台阶或超短台阶快开挖、快支护、快封闭和衬砌适时施作的施工技术,成功控制了隧道大变形。 关键词:高地应力 大变形 软岩 控制 设计 1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工程概况 乌鞘岭特长隧道是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段增建二线工程的关键枢纽,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主体埋深400 ~1100m,左右两线间距40m,隧道长20. 05km,为我国已建成的最长单线铁路隧道。岭脊区段隧道覆土埋深500~1100m,实测垂直地应力9.15~20.5MPa,水平横向地应力16~17.5MPa,地应力高。隧道穿越F4、F5、F6、F7四条7587m 范围分布的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岩性主要为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千枚岩和压性断层破碎的泥砾及碎裂岩。实测围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0.703~0.806MPa,围岩强度低。围岩强度应力比仅为0.031~0.040。高地应力软岩区段施工挤压大变形显著,变形控制困难,计划工期2.5年,时间紧、任务重。这对隧道工程的设计理念、设计施工技术都是都是一次空前的挑战。 2 挤压性围岩的隧道设计理念 挤压性围岩的隧道设计理念,主要可归纳为减轻作用在支护结构荷载而容许位移的方法和为了控制松弛而尽可能早地控制位移的方法,即所谓的柔性结构设计和刚性结构设计,两者的设计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2.1柔性结构设计理念 (1)先行导坑法,即先掘进比较长的导坑,通过位移释放一部分初始地压,可减轻作用在扩挖时的支护变形和构件中的应力。概念上是通过导坑发生先行位移,结果是推迟了支护结构的设置时间,从而减轻了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地压。 (2)多重支护方法 为了具有确保设置多层支护的变形富余,而在掌子面先设置第一层支护,而后在距掌子面后方3.0D以上的位置设置第二层支护,使隧道稳定的方法,基本上是不进行顶替的方法。本方法的概念是一次支护发生屈服,但因设置二次支护,地压和支护反力得到平衡。 (3)可缩式支护方法 隧道开挖后及时施作支护,防止围岩松弛,隧道围岩压力增大,通过可缩式锚杆、可缩钢架等支护体系可形成更大的变形,释放围岩压力,保持支护结构完整的围岩压力与支护抗力平衡。 (4) 分阶段综合控制法 系统锚杆和补强锚杆围岩加固,用锚杆分阶段控制围岩部分位移。同时钢架、分层喷射混凝土支护,分层施作二次衬砌。仅仅用设置的支护因刚性不足,难于控制位移,因此,为了提高支护刚性,分阶段地提高支护刚性来控制位移,使隧道趋于稳定。 2.2刚性结构设计理念 (1)大刚度支护和衬砌结构 采用掌子面超前长大锚杆和周边系统长大锚杆、大型钢架和大厚度喷射混凝土支护。该方法采用刚性更大的支护结构,来控制位移。也有在掌子面附近3m左右,浇注仰拱,甚至模筑混凝土结构到达早期闭合的工例。 (2)大范围围岩加固法 采用超前注浆或旋喷支护,深孔大范围注浆加固补强隧道周边和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力求在减轻支护土压的同时,使掌子面附近早期闭合而控制位移的方法。 2.3乌鞘岭高地应力软岩区段隧道设计思想 上述挤压性围岩设计理念都是先进的设计思想,都有一些成功工程实例。从技术、经济、工期等综合指标出发,上述各设计理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刚性设计法仅在小埋深、低地应力的软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柔性设计的先行导坑法、多重支护法、可缩式支护法和分阶段综合控制法其基本理念是相同的,都是容许围岩变形,释放地应力,减低支护压力,同时又能约束围岩松弛和过分变形,保持隧道稳定的目的。但在技术手段上又有各自差异,从经济、工期上具有较大差距,例如先行导坑应力释放法虽然扩挖隧道施工经济,但导坑本身施工仍然困难,增加支护工程量大;可缩式支护结构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工期较长。 针对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区段实际情况,采用柔性结构设计理念分阶段综合控制法。即首先选择合理的断面形状,留足预留变形量,短锚管超前支护,中等长等系统锚杆和少量补强锚杆围岩加固,多重支护,适当提高衬砌刚度和提前施作衬砌。 3 F7断层区段隧道结构设计 3.1迂回导坑的马蹄形断面 在F7断层带左、右线正洞施工受阻后,增设小断面施工迂回导坑,以便顺利通过F7断层带进入岭脊地段施工,并为正洞提供有关设计、施工参数,指导正洞施工。 为进行断面形式和支护参数的对比,选择两种断面大小和形状、三种不同设计支护形式和参数。 (1)马蹄形小断面(开挖断面7.48m×7.01m), 全断面初喷C20混凝土厚25cm,全断面设2榀/m的I20型钢钢架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