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吸收光谱吸光度A--波长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发色团 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叫做发色团或色基。象C=C、C=O、C≡C等都是发色团。发色团的结构不同,电子跃迁类型也不同。 2、助色团 有些原子或基团,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光波,但它与一定的发色团相连时,则可使发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原子或基团叫做助色团。 3、长移和短移 某些有机化合物因反应引入含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基团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长移或红移(red shift),这些基团称为向红基团;相反,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短移或蓝移(blue shift),引起蓝移效应的基团称为向蓝基团。另外,使吸收强度增加的现象称为浓色效应或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淡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4、吸收带分类 i R—带 它是由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该带的特点是吸收强度很弱,εmax<100,吸收波长一般在270nm以上。 ii K—带 K—带(取自德文: konjuierte 共轭谱带)。它是由共轭体系的π→π* 跃迁产生的。它的特点是: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R吸收带大,摩尔吸收系数εmax>104。K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因此用于判断化合物的共轭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iii B—带 B带(取自德文:benzenoid band, 苯型谱带)。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苯环振动及π→π* 重叠引起的。在230~270nm之间出现精细结构吸收,又称苯的多重吸收,如图2.20。 iv E-带 E带(取自德文:ethylenic band,乙烯型谱带)。它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之一(图2.25)。E带可分为E1及E2两个吸收带,二者可以分别看成是苯环中的乙烯键和共轭乙烯键所引起的,也属π→π* 跃迁。 E1带的吸收峰在184nm左右,吸收特别强,εmax>104,是由苯环内乙烯键上的π电子被激发所致, E2带在203nm处,中等强度吸收(εmax=7 400)是由苯环的共轭二烯所引起。当苯环上有发色基团取代并和苯环共轭时,E带和B带均发生红移,E2带又称为K带。 第二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白光是一种混合光,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当一束白光照射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吸收,另一些则透过. 透射光刺激人眼而感到颜色的存在. 溶液的颜色由透射光波长决定. 例: CuSO4溶液为何是蓝色的? 答:因为CuSO4溶液吸收白光中的黄光,而呈现蓝色.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其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转移到分子、原子上,使这些粒子由最低能态(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M + hυ → M* 这个作用叫物质对光的吸收。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三、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吸光度(A)--波长(λ)曲线称--。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 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高锰酸钾的λmax=525nm。 浓度不同时,光吸收曲线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只是相应的吸光度大小不同。 第三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 朗伯-比耳定律 1、产生过程: 1729年,波格(Bouguer) 发现物质对光的吸收A与 吸光物质的厚度b有关。 1760年,波格的学生朗白(Lambert)发现,如果溶液的浓度一定,则光的吸收程 度A与液层的厚度b成正比, A= lg(I0/I)=k1b ---- 朗白定律 A—吸光度;I0--入射光强度;I—透射光强度; k1—比例常数;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 1852年,比耳(Beer)发现: 当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b一 定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 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 A= lg(I0/I)= k2 C --- 比耳定律 ( C--有色溶液的浓度 k2--比例常数 ) 将朗白定律与比耳定律合并起来: A = lg(I0/I) = K b c 该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