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古文家继承‘道统’-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文與哲 第二十四期
2014 年 06 月 頁 25~56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北宋古文家繼承「道統」而非
「文統」說
王基倫
[摘要]
北宋古文家認為孔子、孟子、韓愈、歐陽脩一脈相承,早已建立了儒家道統
在我身上的共識,古文家自認繼承了「道統」。古文家與道學家的相同點都是:
「道勝於文」,道學家也能肯定古文家以深厚的學養而從事寫文章。不同點則是:
道學家認為古文家先文後道,甚至於空言明道、學文棄道。古文家其實並非如此。
本文檢索宋人的材料,並未發現北宋古文家捨棄「道統」,轉而自認為繼承
「文統」的說法。然而,後人將「道統」與「文統」二分對舉,其說法過於簡化,
一直發展到清朝初年,更有人認為道統由道學家所繼承,古文家不在其內。這個
說法,不合乎北宋古文家寫作古文的初衷,不適用於他們身上。
關鍵詞:道、文、道統、文統、道學家、古文家
本文初稿發表於 2013 年 6 月 15 日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主辦之「第17 回宋代文學研究談
話會」,感謝本刊二位匿名審查委員的悉心指正,於此深致謝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4 年 3 月28 日,審查通過日期:2014 年 6 月4 日
26 文與哲.第二十四期
一、前言
中唐以下,「道」與「文」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屢被提起。北宋周敦頤( )
1017-1073
提出了「文以載道」說以後(詳見第三節),更是家喻戶曉,甚至以此為唐宋古
文運動的首要主張。周敦頤「載道說」的重點在於「道」,認為文學寫作的主要
目的是承載「道」,此「道」主要是指以儒學思想為指導原則的文學觀、價值系
統,為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內容要素。因此,近人郭紹虞(1893-1984)說:唐代
開始出現「貫道說」(以筆為文),唐學重在文;至宋代則出現「載道說」(以
「學」為文),宋學重在道。他更扼要地點出:「唐人主文以貫道,宋人主文以
載道。……貫道是道必藉文而顯,載道是文須因道而成,輕重之間,區別顯然。」
1又說:「古文家自有其文統的觀念,而道學家也自有其道統的觀念。……宋初一
般人之『統』的觀念,大概猶混文與道而言之。到後來,道學家建立他們的道統,
2爾後多位學者也步其後塵,直接將「道
古文家建立他們的文統,便各不相謀了。」
統」歸入道學家、「文統」歸入古文家,且用前者來指稱北宋道學家以下「以道
論文」的發展,後者用來指稱唐宋古文家以下「以文論文」的發展。3
然而,郭紹虞指稱「唐人主文以貫道,宋人主文以載道」的說法,與事實不
符。這不是時代的區隔,而是從中唐到北宋時期,有一段漸進地變化的過程。考
察北宋歐陽脩( )、曾鞏(南豐, )、蘇軾(東坡, )
1007-1072 1019-1083 1036-1101
等人的文學觀念,他們始終以儒家信徒自居,主張道、文並重。唐代或宋代的古
文運動,都十分重視「道」,主張「文以明道」,韓、柳、歐、蘇等人的基本路
1 郭紹虞:〈文學觀念與其含義之變遷〉,收入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
青圖書公司,1985 年,臺 1 版),第3 節,頁 100-104 。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年),上卷,第6 篇第 1 章第 2
節〈文與道之偏勝與三派之分歧〉,頁303 、322-323 。
3 多位學者顯然受到郭紹虞的影響,譬如何寄澎(1950- ):《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
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 年)、張毅(1957-):《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羅立剛(1968-):《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