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边坡冲刷破坏特征及数值模拟.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黄土边坡冲刷破坏特征及数值模拟

黄土边坡冲刷破坏特征及数值模拟 摘 要 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黄土边坡的降雨冲刷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关心的问题 之一。本文在总结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辽西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 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边坡模型冲刷试验,并使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PFC3D 颗粒流软件 以及元胞自动机理论、数学方法建模,对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多角度的数值模拟,从不 同侧面和室内模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坡面降雨冲刷侵蚀的演变过程和侵蚀机 理,尤其对细沟侵蚀的起因、发展以及对坡面侵蚀过程的水、沙运移做了进一步研究, 对侵蚀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为建立辽西地区黄土边坡侵蚀预报物理模型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 1. 总结并进一步研究了辽西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阐明了黄土的成因特征、物质组 成、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微观结构的特征。研究了黄土湿陷前后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 从孔隙数量及其分形特征等方面进一步揭示了黄土的湿陷机理。辽西地区黄土粒径主要 分布在 0.005~0.05mm 区间内,重碳酸盐为易溶盐主要成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孔隙结 构逐渐变化,经历支架大孔隙微胶结结构→支架微孔-镶嵌微孔半胶结→絮凝状胶结→凝 块状胶结的变化过程;通过 SEM 图像计算出辽西黄土二维分维值在 1.31 左右,发现湿 陷前后试样SEM 图像灰度分布直方图具有双峰、单峰的显著特点,利用MATLAB 对 SEM 图像的数字信息进行提取,并重建了试样三维微观形态。 2. 研制了室内模拟边坡降雨冲刷试验的物理模型及监控系统,根据最优含水率,制 作边坡模型,试验得到了降雨过程中不同时刻边坡坡面形态变化的数字图像、坡体内部 含水率变化及 TSS 值曲线等试验数据。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侵蚀性降雨对边坡坡面稳 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边坡降雨冲刷过程可分为:溅蚀(片蚀)——细沟侵蚀—— 切沟侵蚀——坍塌破坏四个阶段。得出不同降雨强度-坡面产流、降雨强度-产沙关系曲 线,冲刷破坏时间与坡度近似成线性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对比总结出,辽西 地区黄土边坡临界坡脚在 36 °~44 °范围内。 3.在边坡降雨冲刷模拟试验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流—固耦 合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分析表明:①试验过程分为自重应力下的沉降变形及降雨条件 下的非饱和流—固耦合。在降雨入渗的情况下,由于重力场的作用,降雨入渗过程中坡 体位移基本沿重力方向,水平位移均较小,竖向位移沿坡面水平向坡体内部逐渐减小。 坡面及浅层坡体易发生位移和破坏,并分别从坡趾和坡顶开始经过坡面向相反方向延伸。 ②边坡整体含水率增大,饱和度增大,孔隙水压力上升,对应基质吸力的降低渐渐趋近 I 于零。表现为边坡的抗剪强度降低,坡面稳定性下降,尤其坡脚处土体强度下降较大, 位移明显。同时含水率的增加使得坡面土体的自重增大,更加便于产生滑动和位移。③ 通过不同降雨强度的试验得知,降雨强度和水平、垂直方向的位移基本成良好的线性关 系,即降雨强度对坡体位移的影响存在一个比例因子。 4. 采用 PFC3D 颗粒流程序对坡脚为 40 °、70 °的边坡冲刷破坏特征及其机理进行 了研究。降雨过程中颗粒的受力与粒径、孔隙率、水流与颗粒之间的相对流速、流体密 度等因素有关。流固耦合模型在考虑水土相互作用的同时也考虑了流体单元中颗粒运动、 孔隙率、流速等参数的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三维颗粒流程序在模拟边坡大变形的同 时获得了宏观试验中难以测得的如颗粒坐标、孔隙率、流速等重要参数,这些参数反映 了坡体被侵蚀程度和水流侵蚀能力在边坡内的分布:坡顶处侵蚀最为强烈、水流侵蚀能 力最强,且两者随高度降低呈减小趋势,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结果一致。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