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探究.pdf
2014年】.2月 社会科学家 Dec.,2014
(第12期,总第212期) SoCIALSCⅡeNTIST (No.12,GeneralNo.212)
【语言与文化】
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探究
张 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变迁,媒体传播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渠道扁平化的新
特点。全媒体时代通过强化内容、创新形式、打造平台和营造氛围等策略,最大化地满足受众个性化选择,实现
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全媒体;红色文化;传播;实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12加157埘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在最大化地满足受众个性化选择的同时,影响改
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与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文化亦需强化全媒体覆盖下的有
效传播,实现在劫的传播背景下,利用好新的舆论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全媒体传播特点
(一)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产生的先进文化,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和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红色文化是物质成果和精神力量的凝结,物质
成果是红色文化的外显部分,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领袖故居、重大事件纪念地、文献及其它珍贵实物等;精神力
量是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和精神指向,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革命精神、信仰、传统以及在革命、建
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文化和传播密不可分,没有无文化的传播,也没有
无传播的文化,作为特殊类型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传承、发展、创新,发挥应有价值。
(二)全媒体传播特点
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全媒体指媒
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
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
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
收稿日期:201d一11-08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项目:《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2XJA710003
作者简介:张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57
社会科学家 2014年第12期
信息。全媒体传播呈现以下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媒介技术的发达和普及,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开放互动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
信息传播模式,权威机构和专业媒体对信息的控制权被解构,受众主体性凸显,从草根至精英,不同用户的声
音在各种媒介平台上竞相涌流,信息权得到尊重。话语权的下放和信息去中心化传播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
环境,形成了“点对点”、“面对面”的多元舆论场。
2.传播内容碎片化。碎片化意指信息传播整体性的消解和个性化的膨胀。全媒体时代信息文本的非线性
化和信息要素的零散性导致了事实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受众观察视角的分散化和意见的分裂性带来了意见
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信息碎片遍布各类终端。受时空条件限制,尽管受众每天通过不同媒介浏览大量信息,
却未能深刻理解和记忆,对信息内容的关注也是碎片化的。
3.传播渠道扁平化。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传播渠道成员和
层级减少。传播呈现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驱动式渐进改革的轮廓,不仅有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夯实传播
的民意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