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世界里遨游.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诗世界里遨游

食指 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始创作诗歌。19岁起向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学诗。 作品有《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疯狗》 《鱼群三部曲》 《海洋三部曲》 《热爱生命》 《命运》 本文选自《食指的诗》 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品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写作背景 背景:该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当时“文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全国各地都被“串联”的人潮和狂热的口号淹没;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陷入了惆怅、徘徊、迷茫之中;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活动把他们推入了更加困惑的旷野,许多青年纷纷选择了逃避和失落;当时诗人19岁,正在山西杏花村插队,面临同样的困惑,也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写出了“相信未来、关爱生命”这样吼出时代最强音的诗句,并且像一把火炬,让那么多青年的血液沸腾。 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沛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作家秦牧 疯狂岁月——大字报 疯狂岁月——红卫兵 疯狂岁月——个人崇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思考: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 思考:“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思考:第4节人称为何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 “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 “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5节解析 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 * 食 指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食指其人 初读 整体感知 感情基调: 忧郁,深沉,豪迈,坦诚,坚定 解读:《相信未来》 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 “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背景:1968年 背景:1968年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背景:上山下乡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