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孟子.ppt{简}.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ppt{简}

这样,在孟子这里,“知天命”就不再是单纯理性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而成为一种道德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也就是说,努力扩充、表现本心固有之善,就是“知性”、“知天”;本质上,这是一种对各种道德规范的体认过程,所以“知天”实际上也就是“事天”,也就是“修身以俟之”,或者说“行法以俟命”(《尽心》下)。 程颐所说:“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周易程氏传·困》,朱熹所称:“听天命者,循理而动,不敢用其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表述的都是儒家以固有的行为准则和应有的道德实践——物理之固然和伦理之当然,来回应命之必然的态度。这在孟子中有典型例证: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桎(足械也)梏(手械也)死者,非正命也。(《尽心上》 生活经验、物理常识都告诉我们,高墙易倾,故应避离其下,以免遭遇危险。孟子此说,以一个具体细小的日常行为,准确地诠释出儒家回应命之基本态度和原则的一个方面——遵循物理的生活。或者说,尽其修身之道而死者,乃为受正命而死者;陷于刑狱,为桎梏而死者,非受正命而死,以其不能尽修身之道而顺受其命而死也。 第五讲 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之曰孙卿,赵国人,但生平较多的时间是活动在齐国和楚国。生活于孟子死后一百年左右的时代,与孟子思想主要反映邹鲁儒学的学术背景相比较,荀子思想感染了、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经验,学术内容和背景都更为丰富和宽广。 1.礼之人性根源及功能 荀子是从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人的社会特性(人类)两个不同的层次或方面探索了“礼”产生的的直接根源,其观点归纳如下: 人性所固有的“欲”,将人类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的那种以“群”(社会组织)与“别”(政治的、伦理的地位差别)为特征的社会生活,是“礼”产生的直接根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划分各人的地位与职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各得其宜)者也。” 礼义起源于人们的无限欲求与社会有限财富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正当的物质欲求必须满足,但同时,财富毕竟有限,因此只能按社会名分等级来确立消费的多寡,以解决欲求无限和生活资料有限的矛盾。 荀子认为,一个社会是不可能绝对平均的。如他说: “分均则不遍,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隔者,是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王制》) 这里,荀子把贫富贵贱的等级,看作天经地义,那是由其时代的局限性决定的。然而其中的阐发的“维齐非齐”的道理,即如何通过合理的差别,使整个社会达到有序而和谐,这还是很值得深思的。 一个社会的组成及其秩序化,靠社会分工和等级名分制度加以确立。 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之谓也。”(《王制》) “礼”或“礼义”的本质的内涵就是“分”。“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调谐稳定全部的社会秩序、社会生活,“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礼”或“礼义”是先王、圣人为了上述目的而制定的,是人为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性恶》)。 * 孟子 孔子之后,第一个真正推进了儒学理论发展的是孟子。 孟子名轲,生长在与孔子家乡鲁国毗邻的邹国,生活于距孔子之死已有百多年的时候,未能亲炙于孔子。但据《史记》记述,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卷七十三《孟荀列传》),所以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私淑,是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之意。 他曾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并无限感慨地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显然是要以孔子儒学思想继承人自任的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