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参考资料 .doc

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参考资料

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实质 摘 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取材于王室、鲁史策书、国史等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1](p16) 春秋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肇始的乾坤板荡,使周公等苦心孤诣建立的社会秩序也分崩离析。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天子失威,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便是这个动荡年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评价出自孔子,然而,当初孔子所言的“礼崩乐坏”指的是诸侯与士大夫的僭越,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其实所谓的“礼崩乐坏”,是指这一时期礼乐文化表现形式由宫廷走向世俗的过程。世俗化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渎神,包括对天子权威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浅近多元的表达了人的欲望和要求,体现了礼乐文化的进步性和时代性。本文 拟从“礼崩乐坏”在《左传》中的几个主要表现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王官之学”的废坠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左传》中有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赙”、“求车”的记载,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士这一新兴阶层也应时而生。《昭公三年》叔向论晋国公室和贵族衰落的情况: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 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公室滋侈道相望,而女富。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忧。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2](p1236-1237) 叔向谈到晋国公室,也是一片“末世”的景象,政事在私,百姓困,栾、、、原、狐、续、庆、伯[2](p1520) 自古以来,奉祀社稷的不一定是某姓某氏的人,国君臣子的位子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尊卑荣辱、昌盛衰落,并没有定数。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政权的变动是很剧烈的。中国古代传统的贵族教育“学在官府”,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教育是贵族子弟不可或缺的教育。而“春秋是古代贵族文化的最后而同时也是最高阶段。春秋时代一方面是所谓‘礼崩乐坏’,一方面却又是礼乐愈益繁褥。”[3](p24)春秋时的贵族卿大夫并没有文武的截然区分而更多的是文武结合。如: 《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榖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武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乃使邵毅将中军。 可以看出当时即使是统领三军的元帅也必须精于诗书礼乐,文武兼备。 春秋时期,无论是在各国外交还是各种活动中“赋诗”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项能力要求。《左传》中有很多关于燕飨赋诗的记载,当时尚非深入诗书之教的人是不敢在燕飨场合出现的。如晋文公流亡至秦与秦伯相会的事情就是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但即使是这样的“礼乐文化”在上层贵族、卿大夫中的缺失也是无以复加的。《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因不懂诗、不懂礼而闹出笑话的例子:《襄公二十七年》“齐庆封来聘”,“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鲁大夫叔孙穆子很看不起这位生活腐化而又“服美不称”的齐国大夫庆封就把他比作大老鼠,咒骂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然而这位庆封大夫似乎对此并没有知其意。《昭公十二年》宋国大夫华定出访鲁国目的是想与鲁国重修旧好。鲁昭公“享之” “为赋”《小雅·寥萧》以喻双方能够以兄弟之谊相待。但华定不明白昭公的意思,也无以答对。昭公对此极为不悦,事后对其大夫们说道:“必亡”。[2](p1332) 西周时“学在官府”,有专门教授和掌管礼乐文化事宜的官员,如史伯师祝之类,他们为王室充当顾问,官职世袭,是西周各项礼制实施的关键所在。但春秋时期王室式微,这些掌礼的官员逐渐从王室流入各诸侯国,或直接流散民间。贵族们大多已不习礼文。《昭公三年》记载郑国游吉到晋国参加少姜的葬礼,晋大夫梁丙责备其不合礼数。子大叔感慨了一番古今朝、会、弔丧礼数的巨大变化,道出其不得己的苦衷。同时在场的晋国大夫张越的反应是“善哉,吾得闻次数也!”可见,他不仅不懂得这套礼制,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又,《宣公十六年》晋大夫随会到周王室聘问,周定王用肴烝二十四年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