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阐述我的文学跨界.doc
阐述我的文学跨界
阐述我的文学跨界 导读: 鲁枢元,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生于1946年,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策略,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1985)、《文艺心理阐释》(1989)、《超越语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态文艺学》(2000)、《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心中的旷野》(2008)、《文学的跨界研究》(2011)、《陶渊明的幽灵》(2012)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设置了5大学术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 学科,仅只这个数字,听了就让人感到恐怖。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性反思的深化,对于现代学科制度的批判声音日益高涨,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壁垒森严的学科分类割裂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有机性,与人类整体知识相隔离的专业知识的单一发展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而会损伤人类的整体利益;脱离了人类整体知识的“专业知识”、“专业人士”易于为某种权力驯化,在对学科“超级专业化”的迷恋中消泯了学者的良心与责任,沦为某些专制势力操纵利用的工具;与权力结合的专业知识更容易产生学科的排他性,学科的长期封闭终将制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过度的单一化、专门化,还有可能限制乃至窒息了学者的兴趣与灵性,使学者被学科所异化,削弱了学者的创新能力。甚至还有学者指出:学科分类带来的科技进步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酿造生态危机的理由之一。学科分类、学科建设的前提,首先是要认清自然的复杂性及其相互关联性,不但要避开在学科之间设立人为的鸿沟,甚至在所谓“有知者”与“无知者”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鸿沟,学科的跨界研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自然界我的文学跨界论文资料由. und Freud)发表了《诗人与白日梦》,为文学心理学揭开序幕;1924年,鲁迅翻译并出版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大学课堂讲授,成了在国内引进文学心理学系统理论的第一人;1936年,国内出版发行由朱光潜撰著、朱自清作序的《文艺心理学》,成为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专著。此后,文艺心理学在中国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到了20世纪80年代,即所谓中国社会的“新时期”,才又被重新提起,并迅速“走红”波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现在看来,文学心理学在中国80年代的重建,与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是完全一致的。“小说诗化”,“情节淡化”、“主题多义化”,“语言情绪化’, “诗歌意象化、朦胧化”,“文学音乐化”……文学的审美风范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文学再度回归人的主体。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学,唤醒了文学与心理学之间有机的、天然的、古老的联系。
在80年代初,我怎么跨入文艺心理学研究领域,并参与了新时期中国文艺心理学学科的重建,至今仍然说不清楚。往事如烟,回想起来几乎是一个偶然,或曰宿命。
我虽然曾在大学念过书,但是并没有学过“心理学”这门课程。大约1974年前后,我在文革中被查封的禁书中“窃取”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S.吴伟士(Robert·Sessions·Woodworth),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心理学的启蒙读物。1978年,中国文坛刚刚解冻,我发表的两篇短文就已经具有某些“心理涵义”了。后来又得到学界前辈“高人”的及时指点,风生云起,风云际会,就这样我在文学心理学的风口浪尖上折腾了许多年。
当时国内流行的心理学理论多以苏联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为蓝本,大约正是由于吴伟士的那本书,使我一开始便把目光投向西方心理学史,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日内瓦学派、“维列鲁”学派逐一进行了虽然粗疏却兴致盎然的扫描,后来结集成《文艺 3
阐述我的文学跨界 导读: 心理阐释》一书,纳入“探索书系”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用意倒也单纯,就是试图直接从积淀深厚的西方心理学资源中探测、寻觅与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与理论,让文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碰撞,这种撞击如果能够生发出些什么新的东西来,那可能就是我的发现。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了我最钟情的心理学家,他们是布伦塔诺、弗洛伊德、荣格、皮亚杰、列昂节夫、马斯洛、阿恩海姆等,也重识了我心仪的一些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如歌德、安徒生、托尔斯泰、茨威格、布勒我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