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略论晚清西学的传播与“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出现.docVIP

简述略论晚清西学的传播与“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出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略论晚清西学的传播与“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出现.doc

  简述略论晚清西学的传播与“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出现 简述略论晚清西学的传播与“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出现 导读: 摘要:晚清社会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在传统的“经世之学”中孕育,但是促成旧文化解体并导致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却于另外一种文化类型——西学。西学的传播,一方面激活了传统中学的文化因素,使之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形成追逐时代进步的风尚;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本身的科学和 因素,逐步被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构成了晚清文化由旧趋新的基质。   关键词:西学;口岸;王韬;郑观应   1673-2596(2013)08-0022-03   近代以来,任何先进的个人和进步的文化思潮,都是在不断吸纳西学的过程中完成由旧趋新的历史性转折的。从 战争时期的“夷学”开始,经过洋务时期的“洋学”、“西学”,再到戊戌以后蜕变而成的“新学”,既反映了西学输入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学的变革——新学形成的过程。   一   西学大规模地输入中国,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揭开了西学传入中国的序幕。耶稣会士来华为了传播天主教,但也带来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利玛窦等之来也,一以传西方之宗教,一以传西方之学术。即贡地志、时钟,兼自述其制器观象之能,明其不徒恃传教为生也”。①他们在华期间,陆续撰译了一批书籍,徐宗泽据上海徐家汇书楼所藏部分,得出215种,其中属于宗教神学的约157种,关于自然科学、逻辑学、 修身等方面的58种。可以看出,耶稣会士的译著大部分是宗教宣传品,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的书籍不多。而且就在这为数不多的书中,也缺乏介绍近代科学的成就的。虽然如此,西学还是传进了中国。   雍正、乾隆后,清廷禁止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西学的输入也随之中断。1840年 战争以后,西学再次输入,而且远远超过明末清初。但是,在大约20年的时间里,人们除对基督教的传教反应强烈外,所看到的只是诸如“坚船利炮”之类的“器艺”上的精良。及至1861年,冯桂芬撰《校邠庐抗议》,提出改革主张,其中一篇为《采西学议》,“西学”一词被重新提出。魏源在 战争后所编的《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即效法西方的技艺。而冯桂芬则不仅仅是看到技艺,而且注重其学问,认为“算学、重学、视学、光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而算学是西学的基础,“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不过,冯桂芬所认识的西学,还只限于自然科学技术。正因为如此,他的“以中国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滥觞。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人们对西学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越前20年的框架。被时人称为最通洋务的李鸿章认为:“泰西之学,格致为先,自昔已然,今为尤盛。学校相望,人才辈出,上有世业,故能人人竟于有用,以臻于富强”。②洋务运动主持者所注重的西学,乃格致、天文、算学也。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列有《西学》专篇,他说:“泰西之学,派别条分,商政、兵法、造船、制器,以及农、渔、牧、矿诸务,实无一不精,而皆导源于汽学、光学、化学、电学。”③显然,郑观应也是把西学归结为自然科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戊戌变法前后至辛亥革命期间,人们对西学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洋务派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即认为“西学不仅是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这些‘西艺;,而且还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这类‘西政’,要‘政艺兼学’。”应该说,他的西学范围比曾国藩、李鸿章要大一些。当然张之洞还是鼓吹“中体西用”,主张讲西学,“先以中学固其根柢”,“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对于什么是“西学”,严复认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正则屈私以为公而已。”④在严复看来,商政、兵法、造船、制器,乃至天算、格致,都不是西学的根本所在,西学的根本在于“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正则屈私以为公”,也就是科学和 。因此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发展,西学传播的内容也扩大了,不仅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介绍也在增加。   由晚清知识界对西学的认识、介绍和接受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840年至1894年为前期,主要是认识和介绍西学中的艺学;1895年至1911年为后期,由艺学进而认识和接受西学的政学,政艺兼学,不仅译介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而且大量译介西方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接受,是从 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时期的器物层面,进而到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制度层面,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层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