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内容简介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
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
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
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
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
并写出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
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
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
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
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
望之旅”。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
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
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赤松”
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
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 1972 年起,
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
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
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目录
作者序- I -
译者序 - IV -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 1 -
第二章 月亮山 - 25 -
第三章 举世皆浊 - 44 -
第四章 访道 - 62 -
第五章 鹤之声 - 108 -
第六章 登天之道 - 151 -
第七章 云中君 - 217 -
第八章 朱雀山 - 265 -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 313 -
第十章 暮星之家 - 342 -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 364 -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 376 -
译后记 - 400 -
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作者序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
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
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
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
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
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
身边的草地上。我知道我们都是这个斑斓舞蹈的一
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
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我们都需要有时间独处,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
的时间。有人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
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
我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在美国,隐士只是
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
I
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当美国人要我类比中国的隐士传统与美国社
会的一些现象时,我告诉他们隐士很像研究生,他
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在中国,很多人在
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
们精神觉醒的“学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
有能力、有精力攻读“博士”。然而,中国社会从
那些获得觉醒的“博士”的人受益甚巨。过去如此,
现在亦然。
我并未打算为此著书,我仅仅是一名译者。但
我居住在台湾时翻译的作品恰恰是中国最伟大的
隐士们的诗—— 《寒山诗》、《石屋山居诗》。我仅
仅想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是否还存在。当台湾
有人告诉我中国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
不复存在时,我决定亲自去弄个明白。不久之后,
我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
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情况介绍给西
II
方人。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我想让西方各种
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尽管中国大陆曾经历战争、革
命,但修行人仍然坚持修持,我希望由此给西方的
修行人以鼓励。他们怎会无动于衷?
本书出版后,我很惊奇地发现,在美国很多大
学都能看到。无论我在哪里演讲,听众既有学院的
学者,也有来自社区的普通居民。我在美国从没遇
到对此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