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喀斯特:保护区拯救下来的石山奇观
岩石可溶的高原
在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上,怪石嶙峋,土壤稀少,稀疏的植被艰难地扎根在岩石缝隙间,坚强地活着,虽然谈不上郁郁葱葱,但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机盎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景象,只能将之归结为上天的旨意,神居住的地方。因为满眼望去都是岩石,当地人就把这片高原称为“石头”,即kras。
19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J.Cvijic)首先对这片高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岩石可溶的现象,并且找到了一些发生规律。他借用了德语“karst”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溶蚀过程和产物的名称,得到全世界学者的普遍认可。从此,“喀斯特”一词正式成为科学专业术语,特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现象的统称。这让分布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5%的地区有了统一的称谓――喀斯特。虽然这些地区包含了以石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石,也有石膏等硫酸盐类岩石,还有一些卤化物岩,但以石灰岩为最多,而石灰岩是最能制造神奇景观的岩石,奠定了石灰岩地区的美丽。
世界上发育最好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M1979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以云南、贵州、广西为主体,包括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部分地区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湿润-半湿润、热带-亚热带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喀斯特地貌系列发育最好的地区。今天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就由广西桂林、广西木论、贵州荔波、贵州施秉、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共同组成,也说明了西南地区喀斯特形态的多样性与完整性。由于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宝贵、地下水丰富的特征。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留物少,决定了自然成土缓慢,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0年-10000年,土壤缺乏,地表破碎。土壤虽肥力较高,但总体贮量严重不足,喀斯特地区的产出率低下,单位承载力低。但正是由于喀斯特地区强烈的喀斯特作用,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黄果树大瀑布、贵州织金洞、湖南张家界、云南石林、九寨黄龙、武隆地缝、乐业天坑等,都是以观看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从最初的夷平面到后期的峰林喀斯特,从喀斯特台地到深切的峡谷,可谓一步一景,一山一格。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塞缪尔?柏格里(Samuel Pollarb)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数百座山峰,真像一些巨大城池的城垛。这幅景色感人至深,就连当地人也站在那里观看并惊讶不已。如此壮丽的场景,必然是自然之神的构思。”描写的就是喀斯特峰丛景观。
雨水淋溶让地面的石灰岩展露刀锋,让白云岩变得坑坑洞洞。埋在地下的岩石更是被地下水溶出条条缝隙和一个个洞厅。这样一来,不仅地表破碎,地下也破碎化,形成了双层空隙结构。广泛发育的地表、地下不均一的双重空隙结构,是产生一切岩溶环境问题如地面塌陷、水源漏失等的根源,同时也是形成各种岩溶资源的基础。严重的漏水漏肥现象,使得喀斯特环境的土壤“先天不足”,保水、保肥性差。加之喀斯特环境中土壤与母质、母岩层间往往是一个比较光滑的石灰岩层面,土壤表层物质淋失后,较薄的土层与母质母岩层之间没有一个紧密的接触面,地表水下渗以后,即很快在这一接触面上产生侧向径流,使得土层更加松散,最后很快整个土体被地表径流所侵蚀。这种结构决定了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这“三水”转换明显,致使喀斯特植被具有旱生性、岩生性和喜钙性的特点。
尽管条件艰难,还是有许多动植物适应了喀斯特环境,在没有遭受人为破坏之前,喀斯特地区植被茂盛,自然资源丰富,孕育着千千万万的生灵。今天的黑叶猴还是紧紧依仗喀斯特河谷作为自己的栖息地,已知上千种洞穴生物只在喀斯特洞穴里生存,我们今天认知的中草药中也有许多是只生长在喀斯特山区。早期人类也是依赖喀斯特洞穴躲避风霜雪雨、猛兽长虫,才得以发展,创造了灿烂文明。只要喀斯特森林尚在,同样是嶙峋的岩石,由于有了森林的作用,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下,已不再是恶劣的景象。大量的森林凋落物腐烂以后,形成泥炭土,附着在岩石表面,堵塞可溶性岩石的导管和裂隙,减缓了水分的直接下渗速度。茂密的植物根系对岩石机械破坏作用强烈,根系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有利于地表岩石裂隙发育,裂隙及枯枝落叶孔隙表现有极高的持水、保水能力,一般大气降水通过树冠截流、地表物质持水后,较少形成地表径流,保证了森林中的湿度,滞留了大气降水,调节森林小气候,形成独特的森林滞留泉。林冠的降势作用减少了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