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_生活与美学_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docx

漆艺_生活与美学_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漆艺_生活与美学_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

——论现代漆艺的生活性与当下性文/潘天波 胡玉康摘要:漆艺与其他艺术学科门类相比较,它最具有生活性,是“用”的艺术,而不是“看”的艺术。一旦漆艺 失去生活的、民用的与通用的工艺特点,它的命运只能是 进入博物馆而变成“墙上的艺术”。漆艺作为造物工艺, 它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与美学有着家族相似 性。在当下,漆艺就是生活的美学,美学的生活关乎漆工 艺。笔者就此略论现代漆艺与美学的生活性与当下性,以 期为当代漆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为对象。从1750年美学诞生的那一刻起,西方人对美学的研究大致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即美的本质、审美心理与艺 术语言。三种维度,将西方美学的进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 段,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与语言学 阶段。综观西方古典美学,一条理性的玄思之路豁然呈现: 形而上学滥觞于柏拉图,理性主义涌现于文艺复兴,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盛极一时,黑格尔理性美学登峰造极。他们 强调理性,偏重思辨,玄学美学笼罩西方美学天空。但 美学终究不能活在哲学思辨中,躺在“自上而下”的玄 想里。19世纪中后期,德国哲学家费希纳首先对“自上而 下”美学发起攻击,蓄意开辟一条“自下而上”的实验美 学之路。它给西方美学研究带来“新面貌”,一时间美 学舞台异常活跃。科学主义美学遮蔽“玄思”主体,强 调“科学”;人文主义美学避开“自然”,强调“一切 科学都是人本的展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股思潮一关键词:漆艺美学 生活性 当下性漆艺,就是漆工艺。对漆艺美的考察,是我所有研 究问题的根本,也是漆艺美学的根本。美的第一道风景, 应该是生活的美,而生活美首当其冲的是与我们生活空间 中息息相关的器物。实际上,我们生活在实用的日常器物 的空间里。没有工艺器物的美,我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美的 一大半。纯粹美的境界只是哲学家或艺术家们的事,一般 普通民众最大的需要是实用的美、生活的美与寻常的美。 漆艺之美,恰恰能提供这些“民众的美”。但是,漆艺一 旦与高贵的美学结缘,也常常会产生“远离尘世”的美。 第三届国际漆艺展上的许多“贵族漆艺”或“个人漆艺” 就是当代漆艺“远离尘世”的艺术。看来,漆艺的美学问 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生活的问题。现代漆艺 的发展与美学息息相关,漆艺美学与当下生活境遇相互关 联,我们只要稍微关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工具性生活 “为世界除魅(使世界失去艺术魅力)”的批判,以及德 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的呐 喊,就能明白现代社会,美学与生活的关联性越来越被提 到“议事日程”。我们要艺术化(或美学化)地生活,生 活要具有诗意性是生活美学所关注的主题。漆艺、美学与 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与通约性,为我们解读生活的美学与哲 学美学提供了最现实的艺术媒介。图1汉代云纹漆盘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一、“生活与美学”的学术背景美学一贯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以研究艺术 701.《轮回》3.《力》2.《护身符》图2 从河姆渡走来——2010年第三届国际漆艺作品展作品2011·8时争持不下。譬如实证主义美学试图反对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采用“三段论”(即孔德的“知识的理论阶 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进行他们的 “实证”研究,用“抽象”去反对“抽象”,用“理性” 去解构“理性”;马赫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物是感觉的复 合”,也即“世界都是我的感觉”;尼采,强力意志和超 越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走向了绝境,最后连自己的生存 都成了问题,孤独、抑郁而走向精神分裂。显然,西方现代美学在科学与人本中徘徊,传统与 现代中对抗,现实与人生中矛盾,灵与肉中挣扎,理性与 非理性中纠缠,工具与超越中扯裂。徘徊、对抗、矛盾、 挣扎、纠缠、扯裂构成当代西方美学之音符。特别是20世 纪西方美学在艺术或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或认为艺术高 于生活,或认为艺术低于生活,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的争 论也一直没有消停。当代批评家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在其《艺术的用途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A r t)中引用的威廉·福克纳的名言最耐人寻味:“如果一 名作家不得不抢劫自己的母亲,他会毫不犹豫地下手——《希腊古瓮颂》的价值超过任何数量的老太太。”巴尔赞 指责问:“这种蛮干行为的道德意义非常深远。为了艺术 牺牲生活——这样的事情现代人即便为了国家利益在感情 上都会拒绝去做——是否有道理呢?也许有吧。”[1]巴尔赞 的责问与回答为我们论生活与美学的关系提供了答案。特别是现代社会以来,美学或艺术的生活化是最流 行的词语。这里我仅从权利、政治角度来分析这股“时 尚”。在社会发展背景的维度上,美学是伴随资本主义 启蒙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化产物。为何能如此说呢?资 本家或工厂的统治者为了遮蔽其恶狠狠的工具性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