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core
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2期(总176期)
论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
———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参选演说分析
袁 影 蒋 严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香港九龙)
提 要 叙事的功能性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还未获得系统探
讨。本文借助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的“认同”理论,围绕其同情、对立、模糊三种内容认同以及规
约、重复和递进三种形式认同,分析了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2011 年 11 月27 日的参选演说。研究发
现:此篇讲稿虽然主要为施政纲领,但赢得受众的却是安插在适当位置的几则精悍叙事;这些叙事实
现了各种内容认同和形式认同。本文因此得出叙事是实现“认同”修辞功能的一种综合而又十分微妙
的方法,如果运用适时、适度,将获得理想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 叙事 认同 肯尼思·伯克 梁振英参选演说
叙事的功能已受到许多叙事学者与修辞学家的关注,但迄今还鲜有研究者对叙事的“认
同”修辞功能进行系统探讨。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e)虽然在多部著述中深
入考察了言说者与受众进行“认同”(Identification)的诸多内容策略(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模糊
认同)与形式策略(规约形式、重复形式、递进形式),然而他并未专门探讨过叙事的认同修辞
功能。当代修辞批评者索尼娅·福斯(Sonja Foss)与罗伯特·罗兰(Robert Rowland)虽然分别在
《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2004)一书和《叙事视角》(2005)一文中论及叙事的修辞功能主要在
于叙事是否关及受众的基本价值观与需求、是否产生了认同等,但他们并未详述这些功能,与
①
伯克的相关理论也只进行了十分简略的联系。 我国学者邓志勇在《叙事修辞批评:理论、哲
学假定和方法》(2012)一文中论及叙事的修辞功能有:诱导功能、论题建构功能、认知功能和
现实建构功能,但未阐述认同功能。本文尝试对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作一较为系统的实证
性探研,以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2011 年11 月27 日的参选演说为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伯克的“认同”修辞理论
美国思想家伯克是西方公认的20 世纪贡献最为卓著的修辞学家。他一生研究兴趣广泛,
在文学、哲学、修辞学等多个领域著书立说,但其学术产生最深影响的领域则是修辞学。他的
《动机语法学》(A Grammar of Motives,1945)、《动机修辞学》(A Rhetoric of Motives,1950)、
《宗教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Religion ,1961)、《语言是象征行动》(Language as Symbolic
- 76 -
Action ,1966)等都是修辞理论的力作,并为该领域提供了诸多新概念,如“认同”(Identifica-
tion)、“戏剧五元”(Dramatic Pentad)、“辞屏”(Terministic Screen)等。其中“认同”(也译为“同
一”)是贯穿于他整个修辞学体系的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也被视为西方当代新修辞学异于古
典修辞学的关键所在。
关于认同,伯克在多种著述中论及,但对此概念的集中研究体现在《动机修辞学》这部代
表作中。该书对这一术语的含义、功能、哲学基础、体现类型与应用分析作了深入研究,成为理
解此概念的必读书籍,限于篇幅,以下聚焦于“认同”的界定和体现类型。
1.何为认同?
伯克有关“认同”含义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述一般认为是在《动机修辞学》第二部分(共三部
分)的第二篇文章中。该文即以此概念(Identification)命名,其中的第三段最为核心:
只有当你能够讲对方的语言,在言说、姿势、音调、语序、形象、态度、想法方面认同
于他的方式时,才可能说服他……无疑,修辞者可能需要在某一方面改变受众的观点,
然而只有在接受对方的其他观点时才能获得成功。修辞者需要借助这些观点,使其成
为一个支点,以推动受众改变另外一些观点。(Bu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除颤仪迈瑞D3说明书 .pdf VIP
- 电梯结构及原理 第9章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ppt VIP
- 通信基础知识课件.ppt VIP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课件.pptx VIP
- 亲子关系量表-pianta编制-张晓,陈会昌修订.docx VIP
- 贵州省丹寨汞矿四相厂历史遗留汞渣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评报告.docx VIP
- 八师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 (正式版)B 6222-200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docx VIP
- Panasonic松下滚筒式热泵干衣机NH-LH1023D NH-VH1025P NH-LHJ02YD NH-VH10B5P NH-LH10B3D NH-VH102FP NH-LHM02Y2 用户手册.pdf
-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宣教.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