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论1949~1966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pdf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论1949~1966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论 1949 ~1966 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 郭宏斌   文  军1 2 (1.黄山学院经管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  200062) 摘  要: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解放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 响”。 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论 述,使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 但创作者并非是完全听从政治指令的艺术木偶,他们以一种更为隐性的 方式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以此寻求“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创作出了明显地区 别于他时代的爱情歌曲,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十七年音乐;爱情歌曲;政治语境;创作特点;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5)010018-05     “十七年”是文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概 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念,它同样也适用于音乐研究。 其特指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1949 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一、“十七年”音乐创作概述 (1966年)爆发之间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 学术界通常根据“十七年”文艺创作的特点,习 创作之所以引起学界的特别关注与研究兴趣,可能 惯性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1956 的前七年 就在于其包含着“特殊的历史内容”。 无论是艺术 与1957 ~1966 的后十年,前七年被认为是中国音乐 的内部的语言构造还是外部形态,都与解放前的旧 创作相对辉煌与繁荣的一个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 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政治凌驾于艺术之上,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等一系列政治大事件与解放初 热情替代了艺术诗意,是人们对“十七年”音乐创作 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迸发出了音乐工作者巨大 的一般性认识。 因此大多数人对这一时期产生的音 的创作热情。 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注解着社会变 乐作品评价普遍不高,更有很多人质疑该时期音乐 作品的艺术价值,认为它们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 迁对民众生活的改变,当时创作产生了一批以歌唱 [1] 新中国、新生活,颂扬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歌唱 声筒,缺少真实的个体情感表达。 但是如果我们 将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放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加以 工农兵的音乐作品。 如《歌唱祖国》 《草原上升起 审视,便会发现“十七年”音乐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不落的太阳》 《叫我们怎能不唱歌》 《唱支山歌给党 剧烈的社会变迁、刚性的意识形态与音乐创作是如 听》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桂花开放幸福来》 何互动的。 对于该问题的分析将使我们对“十七 等歌曲。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年”音乐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因此,笔者拟以十七 的创作观指导下,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融入了许多 年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爱情歌曲)为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元素,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的社 运用音乐社会学与文本解释等多学科方法,深入探 会变迁;相对而言,后十年的中国音乐发展比较复 讨十七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总体特征,探讨音乐与 杂,经历了一个“先高潮后衰退”的过程。 先是1956 收稿日期: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