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间地壳厚度分布-SeismologyLab-Instituteof.PDF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间地壳厚度分布-SeismologyLab-Instituteof.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间地壳厚度分布-SeismologyLab-Instituteof

第26卷第2期 极地研究 Vol.26,No.2 2014年6月 CHINESEJOURNALOFPOLARRESEARCH June2014 櫑櫑櫑櫑毀 櫑 毀 毀櫑 研究论文毀 櫑櫑櫑櫑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间地壳厚度分布 1 1 2 2 1 2 3 冯梅  安美建  安春雷  史贵涛  赵越  李院生  DouglasWiens 1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 3Department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WashingtonUniversity,St.Louis,MO631304899,USA) 提要 自第4个国际极地年2007/2008开始至2013年,中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队相继在自南极大陆边缘的中山站至 东南极地形最高点昆仑站(DomeA)一线进行了低温甚宽频地震观测。本文对7个天然地震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提 取了这些台站的S波接收函数,据此反演获得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分布。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壳厚度 由大陆边缘的中山站下的约38km逐渐增加至CHNB台下的58km,随后又于CHNA台站下方减薄至47km,然后快 速增大到南极地形最高点昆仑站(DomeA)下的62km。昆仑站或DomeA是南极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从中山站至 昆仑站之间地壳厚度的变化与冰下地貌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它们都说明了从中山站至CHNB之间地壳构造相对 均匀。在距昆仑站约200km的CHNA台下的地壳厚度(约47km)明显比临近台站地壳偏薄,这可能说明了甘伯采夫 山脉地壳侧向变化较大,即其形成时所遭受的构造作用较复杂。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接收函数 昆仑站 东南极 南极内陆科考 doi:10.13679/j.jdyj.2014.2.177 研究甚少,甚至在2007年以前对位于东南极核心区 0 引言 域的甘伯采夫山脉及周边从未进行过地震学探测研 究,人们对其深部结构没有任何可靠信息。因此,对 在中生代伴随着岗瓦纳大陆的裂解,东南极与 南极甘布尔采夫山脉地区实施国际综合探测计划 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大陆相继分开;但是除了 (AGAP,2007—2010)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第4个国 Lambert裂谷曾在古生代晚期发生了扩张活动[12] 际极地年(2007/2008)间对南极大陆研究的重点 外,整个东南极大陆内部多数区域在显生宙鲜有构 工作。 造活动。对南极大陆地壳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认 第4个国际极地年开始的AGAP综合探测工 识岗瓦纳大陆的形成和裂解等地球演化基础问题。 作,在东南极实施的GAMSEIS(2007—2010)天然地 由于南极大陆90%以上区域被数公里厚的冰雪所 震探测计划是对东南极内陆的最大规模的深部探测 [3] 覆盖 ,这些冰雪阻碍了人们对冰层覆盖之下岩石 工作。在该计划中,在甘伯采夫山脉及周边部署低 进行直接分析,此时地球物理学方法就成了对南极 温甚宽频天然地震观测台,并进行为期数年的观测; 内陆进行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南 然后利用记录的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对深部结构进行 极内陆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地面工作难度大、代价 反演研究。中国方面执行的从中山站至昆仑站(或 高,因此人们对南极内陆尤其是东南极内陆的探测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