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第4讲.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心理学第4讲

* 变形—自性的呈现 分析心理学第四讲 2003.12.19 中德心理医院 吴和鸣 自性 ego?self?the self 申荷永《论心理学术语翻译的标准化》: 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秘书长斯坦恩(Murray Stein)博士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我们中国做学术访问,在华南师范大学专门为他们的来访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科茨博士做了“荣格与道”的专题演讲,其中涉及到对荣格心理学中“self”的理解,以及荣格“self”的翻译问题。科茨一行转回美国后,斯坦恩博士根据其当时的录音,来整理广州研讨会的内容,并邀我也做一个总结。我专门写了封信给他,其中解释了荣格“self”的翻译,以及我本人对该翻译的设想:“由于汉语的‘自我’通用于所有西方心理学家的自我概念和理论,若是想突出荣格自我概念的特殊意义的话,可以考虑用‘自性’来表达。自性本来是佛家语,表示诸佛法之本质,如‘自性唯心’;也是二十五谛中之第一谛,为万有之生因;同时,我认为汉语的‘性’字是心与生的结合,可表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质,生活或生命的心理意义和内含,正符合荣格之自我概念的本意。” 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         ——《荣格文集》,卷七,238页 变形 transformation 变形: 内心的赞歌, 方舟前的舞蹈, 在正在长熟的藤蔓上的喧闹和炫耀。 —赖纳·玛利亚·里尔克 “变形( transformation )”的词源 transformation :trans ?forma trans:“横越、越过,在另一边”大体上讲,传达了“从一个地方、人、东西或状况到另一个地方、人、东西或状况”的意义,如移情(transference)。 forma:“形式” transformation:从一个外形或形象到另一个外形或形象的变化。 变形的时代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 一个梦 我正沿着一条路步行,心中闷闷不乐。突然我跌倒在一块墓碑上,朝下在它上面看到了我自己的名字。起初我受到震惊,但后来奇怪地释然了。我发现自己在力图把那尸体弄出棺材,但认识到我就是那尸体。因为没有东西留下来让身体再保持在一起了,要把我自己维持在一起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走过棺底,进入了一条又长又黑的地道。我继续着,直到来到一扇小的、很矮的门为止。我敲门。一位极老之人出现并说:“你终究来了。”(我注意到他正搬弄一根有两条蛇面对面盘饶着的柱子。)静静而意志坚定地,他拿出一码一码的埃及亚麻布,把我从头到脚包在里面,所以我看起来像一具木乃伊。然后他把我挂在低矮的天花板的许多钩子中的一只上面吊起来,并说:“你必须做一个病人,它将要花很长时间。” 茧房里暗无天日,我另一边,成8字形。 与此同时,我看到那老人坐在一扇窗前,看着流逝的季节。我看到冬天来了又去;然后是春天、夏天、秋天,再又是冬天。许多季节次第而来。房中别无他物,只有我在这茧房中,与蛇、那老人和面向季节开放的窗户相伴。 那老人终于打开了茧房。有一只湿漉漉的蝴蝶。我问道:“它很大呢,或是一只小东西?” “既大又小,”他回答说。“现在我们必须到阳光房去,以便把你弄干。” 我们来到了一间顶外有圆形坑道的大房间。我躺在这房屋下面的光圈上以便变得干爽,而那老人则监视着这一进程。他告诉我不要想过去或将来,而“只要在那儿并保持平静就行”。 最后他把我领到门口并说:“当你离开时,你可以四散行走,但你仍将生活在中间。” 现在这蝴蝶飞上了空中。然后它又降到地上,落在一条烂泥路上。渐渐地,它长出了一个女人的头和身子,那蝴蝶被吞并了,我能感觉到它在我胸中。 讨论: 变形是这样发生的 (毛毛虫)将化生为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存在:一只蝴蝶。 它再也不为泥土所累, 而代之以盘旋花上, 穿梭花间, 以空气的流动和自己的直感为依归。 它将使自己摆脱坟墓般的茧缚, 弄干它的翅膀, 生出展翅高飞的技能。 —默里·斯坦因 一个故事 —小威廉·拉里摩尔·梅隆 1989年8月5日,《纽约时报》登载了关于小威廉·拉里摩尔·梅隆的一篇死亡报道。它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张照片占了并置在一起的两个半版,这张照片显示,梅隆随意地穿着一件开领衫,头发有点乱,眼睛透过厚厚的眼镜细眯着看,面带微笑。这张照片拍摄时他六十多岁,看上去显得漂亮。那篇文章讲,梅隆先生死于他在海地得斯查佩勒斯的家中,时79年岁。 作者大意好像是说,威廉·梅隆是美国最富有家庭之一的成员。出生在匹兹堡,他上过一些好学校,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