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县人民政府 二00※年七月 目  录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2 一、自然条件 2 (一)地理位置 2 (二)地质地貌 4 (三)气候 4 (四)水文 5 (五)土壤和植被 5 二、社会经济条件 6 (一)行政区划 6 (二)人口 7 (三)社会经济发展 8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 一、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10 (一)农用地结构 13 (二)建设用地结构 17 (三)未利用地结构 22 二、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 22 (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22 (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28 三、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1 (一)农用地动态变化 31 (二)建设用地动态变化 37 (三)未利用地动态变化 42 (四)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4 (五)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 45 四、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47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7 (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49 (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49 (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50 五、土地利用特点 52 (一)土地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大 52 (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明显 52 (三)土地利用以耕地、其他土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比重小 52 六、土地利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53 (一)土地利用优势 53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4 七、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55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保护 55 (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 56 (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集约水平和综合效益 57 (四)加强未利用地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57 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59 一、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59 (一)耕地整理的潜力分析 59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63 (三)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68 (四)土地开发潜力 70 (五)新增耕地综合潜力分析 74 二、园地潜力分析 75 (一)规划期间园地减少去向分析 75 (二)规划期间园地增加潜力分析 76 (三)规划期间园地综合潜力分析 76 三、林地潜力分析 78 (一)规划期间林地减少去向分析 78 (二)规划期间林地增加潜力分析 79 (三)规划期间林地综合潜力分析 79 四、牧草地潜力分析 81 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81 (一)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潜力分析 82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为建设用地潜力分析 85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潜力分析 86 第一节 概述 **县地处**省中部偏北,**市西北郊,拥有位处**市“一核五片区”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区,地处京九铁路与昌九高速公路交汇处等综合区位优势,具有在**市、甚至**省率先崛起的优势和潜力。加之,沿海传统制造业“退沿进中”战略的影响,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又适逢**“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均为**县全方位开发提供了必然条件。在积极有利的大环境之下,**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了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的战略目标。随着战略目标的提出,经济发展步伐也将逐步加快,用地需求接踵而至,农地非农化、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总量减少等用地问题的凸显,使用地矛盾进一步尖锐,科学分析、合理利用土地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分布、开发整理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把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有助于认清**县土地资源潜力状况、利用特点及变化规律,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对促进**县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维护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一、自然条件 (一 (二)地质地貌 气候 水文社会经济 截至2005年底,**县下辖10个镇、9个乡,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2.56万人,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0人增加到每平方公里313人;2005年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6.55万人,占总人口的62.37%,农村人口30.90万人,占总人口的41.40%,两栖人口为2.82万,占总人口的3.78%。根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历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见下表。 **县历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单位:万人、(0.00)% 年份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城镇化率 1996 65.56 31.72 33.84 51.11 1997 65.34 32.08 33.26 51.19 1998 65.71 32.46 33.25 51.22 1999 67.21 33.36 33.85 51.83 2000 68.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