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治疗新接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核治疗新接进展

结核治疗新进展 呼 吸 内 科 李 玉 发展趋势 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患病率相当高:717/10万/年(1979);550 /10万/年(1984,中国);523 /10万/年(1990); 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13万/年; 唯一单设病种医院:国家→省→县 肺结核流行新趋势 1.城市与农村两极分化; 2.AIDS对肺结核:火上浇油! 3.耐多药结核菌 -----1993年WHO宣布:紧急状态! 我国现状 发病率及病死率列传染病第二位; 唯一单设病种的医院。 抗结核药物 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二线药物:PAS、丁胺卡那霉素、氟喹诺酮类、TB1、1321TH。 抗结核药物 新药: 吩嗪药:氯苯吩嗪 结核放线菌-N 氨苄青霉素+棒酸 新大环内酯类: 硝基咪唑类: (一)异烟肼(INH,H) 最低抑菌浓度MIC 0.02~0.05mg/L。 1912年发现,1952年证实有抗结核作用,最适剂量0.3g/d,结核性脑膜炎达0.6 ~0.9g/d,对细胞内外结核菌均有杀灭作用,为“全杀菌剂”。 约50%在肝内乙酰化,黄种人80%为快速乙酰化。T1/2为0.5~1.5小时,慢速乙酰化T1/2为2~3小时。 (一)异烟肼(INH,H) 不良反应: 末梢神经炎,表现为下肢冷、蚁行感,大剂量时出现,用VitB6,但应分开服用。易发生在慢性乙酰化者。 肝损害:快速乙酰化者更易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单胺氧化酶,使组胺蓄积。表现为兴奋、癫痫发作。所有精神分裂症、癫痫者慎用。少食鱼类。 (一)异烟肼(INH,H) 异烟腙:作用较弱,中枢不良反应少。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癫痫者。现临床应用甚少! (二)氨基糖甙类 1、链霉素(SM,S):第一种抗结核药,MIC 0.5~1.0mg/L,用量0.75~1.0g/d,对细胞外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杀菌药”。只在碱性环境中作用(空洞);但脓肿则不宜应用。 2、卡那霉素(KM,K):作用仅为链霉素的一半,MIC 2.5~10mg/L,不良反应多,肾耳毒性大,已少用。 (二)氨基糖甙类 3、丁胺卡那霉素(AMK):对耐链霉素结核有效,MIC 4~8mg/L,对非结核分支杆菌较好。 4、卷曲霉素(CPM):作用仅为链霉素的一半,MIC 1~8mg/L。耐药少是其优势。 单向交叉耐药性:SM-KM-AKM-CPM 不良反应:肾毒性;耳毒性,儿童慎用;过敏反应。须肌肉注射,不宜坚持! (三)利福霉素类 1、利福平(RFP,R):MIC 0.02~0.5mg/L,对细胞内外结核菌均有杀灭作用,称“全杀菌剂”。最适剂量:8~10mg/kg,体重50kg,用量0.45g,qd;体重50kg,用量0.6g,qd,血药峰浓度12mg/L,T1/2为2~5小时。须空腹应用。单独应用最易产生耐药性。 2、利福定(RFD):体外试验作用较利福平强,但临床疗效不如利福平,现应用较少。 (三)长效利福霉素类 3、利福喷丁(RFT):作用较利福平强2~10倍,对非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半衰期长,达8~12小时,1~2次/周,600mg。 4、利福布丁(RBT):作用不如利福平及利福喷丁,半衰期16小时,1~2次/周。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12~20%。 (三)利福霉素类 5、偶氮甲基利福霉素(F22):对结核菌作用与利福平相近;对非结核分支杆菌作用较利福平强,半衰期长,20~40小时,1次/周。 6、偶氮哌啶甲基利福霉素(F22Q):作用比F22口服吸收更好。 7、苯并恶嗪利福霉素:作用较利福平强。 8、利福霉素SV供注射用,10~20mg/kg/d。 新利福霉素类衍生物 该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 ①血浆半衰期长; ②对耐RFP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③对NTM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④ 对繁殖期和半休眠期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抗菌作用 (三)利福霉素类 注意事项: 1、交叉耐药性。 2、共同的毒性:胃肠反应、肝毒性、流感综合症。 3、类赫氏反应:发热,病灶扩大,发生率10%,早期1~3m。 4、肝损害 过敏性:用药早期,SGPT明显升高; 中毒性:长期用药后缓慢,轻度升高! (四)吡嗪酰胺(PZA,Z) MIC 12.5mg/L,只在酸性环境中有效; 对细胞内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杀菌剂”,杀菌指数 0.5。 剂量:20~30mg/kg/d,成人1.5~2.0g/d,间歇用药2.0~3.0g/d,须分次服用或顿服。 (四)吡嗪酰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