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的移动罩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来水厂的移动罩设计

1 绪论 净水厂水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去除水中杂质和对水进行消毒,即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净化后水质满足以下条件: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性性状良好。 从而,以价格合理、水质优良安全的水供给人们使用,并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水用于工业。同时还要保证水工程的投资效益,即如何以最低的工程总投资来完成对原水的处理目标。 随着给水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水技术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为适应给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科研,取得了不少突破成果,并有一批有代表性的给水项目相继建成。供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又为给水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 经过长期的运行改良与操作经验积累,对一般水质的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运行相对经济可靠,管理方面的经验也相当成熟。 然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给水源带来新的污染,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饮用水中存在的微量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因此,出现了新的水质污染指标和规定,例如,总三卤甲烷、挥发性有机物和最大污染物浓度等。 2 设计与计算 2.1 混凝剂和投加 参照常州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第二水厂的运行经验使用聚合硫酸铁(液态)作为混凝剂,投加量为5mg/L,最大15mg/L,溶液浓度11.5%。 2.1.1 混凝剂投加方式 采用计量泵投加,通过改变计量泵行程式变频调速改变药剂投加量,便于对混凝剂投加的自动控制。 2.1.2 投药系统 由于聚合硫酸铁为液态,因此不设溶解池,用溶液池加装搅拌设备的方法直接投加药剂。溶液池分为两格,轮流使用。池旁有宽度为1.5m的平台,便于操作。池底坡度不小于0.02,池底设排渣管。(见图1) W2=aq/417bn =(60000/24) ×12/(417×11.5×2) =3.12m3 (拟每日调制两次n=2) 2.1.3 溶液搅拌设备 电动搅拌机采用中心式搅拌。 图1 溶液池及搅拌设备 2.1.4 药量控制 在一级泵房处安装模拟装置将投药量数据传送至水厂,实现投药自动控制,投药量人为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计量泵,实现和流量和水质成比例的半自动控制。 2.1.5 加药间和药剂仓库布置 加药间与加氯间合建,具体布置见消毒部分及附图。 2.1.6 溶液池尺寸 考虑加药量,查《给排水快速设计手册》,溶液池设计尺寸拟定为: L×B×H=1.6×1.6×1.5 搅拌设备尺寸桨叶直径D=φ750mm,桨板深度L=1200,h1=100mm,h=330mm,搅拌机重量200kg。 2.2 混合 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加装在与加药加氯管连接处的进水管上。 2.3 絮凝与沉淀(澄清) 本设计拟采用机械搅拌澄清池。 机械搅拌澄清池,原称机械加速澄清池,属于泥渣循环型澄清池,其特点是利用机械搅拌的提升作用,来完成泥渣的回流和接触反应。加药混合后的原水进入第一反应室,与几倍于原水的循环泥渣在叶片的搅动下进行接触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第二反应室继续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粒,再通过导流室进入分离室进行沉淀分离。这种澄清池不仅适用于一般澄清,也适用于石灰软化的澄清。 机械搅拌澄清池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如下: 优点:(1)处理效率高,单位面积产水量较大; (2)适应性较强,处理效果较稳定; (3)采用机械刮泥设备后,对较高浊度水(进水悬浮物含量3000mg/l以上)处理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缺点:(1)需要机械搅拌设备; (2)维修较麻烦。 适用条件:浮物含量一般小于1000mg/l,短时间允许达到3000-5000mg/l;一般为圆形池子;适用于大、中型水厂。 图2 机械搅拌澄清池计算图(1) 第3章 PLC原理介绍及设备总体结构介绍 3.1 PLC发展历程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