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作者背景】 李颀(690-751),曾寓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著名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诗作多为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人。其中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主旨感悟】 这首诗开篇点出出发前的景致: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神伤。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久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但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至此,全诗中诗人那溢满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 【艺术鉴赏】 全诗善于炼字造句,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指魏万。这两句,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以及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点明时令是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于一体,将事情的缘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一清二楚。 作者想像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再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渺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来说,天气凉不易看见,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捣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告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此诗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文言断句题要根据语法、虚词、句式等进行判断。“为政有能声”总括曾公亮政绩,“窜他境”的主语是“盗”,“至夜户不闭”照应“能声”句,“使客亡橐中物”是一个完整句子,“殆”为句首虚词。故B项正确。 【答案】 B  【技巧总结】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一)读文段:做文言文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这个篇段,力求对其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二)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有:夫、盖、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三)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四)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五)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再如“不亦……乎…‘其……乎”“安……哉”等固定句式。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 2.感悟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3.体会“辞”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 4.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此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忍受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