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现代史第六讲
第六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简略版) 一、日本侵华及其暴行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五、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日本侵华及其暴行 (一)日本侵略中国情况概述 (二)对日本侵华的几点认识 (一)日本侵略中国情况概述 甲午战争后,日本用勒索中国的战争赔款,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一次大战后,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了本国政权。 1927年,田中奏折(《对华政策纲要》)。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3年进攻热河、察哈尔; 1935年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P125-126) 日本侵华史大事记?[海外中文图书]?:?1358~1945?/?牛翰杰著 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0 日本侵华史研究,王向远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文学研究) (二)对日本侵华的几点认识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偶然的。 2、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和罄竹难书的严重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 3、在日本侵华问题上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民族特性和长期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民族有其显著特点,可谓“国家不大而野心不小,民族不众而桀骜不驯”。他们并不是强大起来以后才有野心的,而是在弱小的时候就野心勃勃。 663年,中国的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时期,日本军队为控制朝鲜半岛,公然向强大的唐朝军队开战,这一仗史称“白江口之战”,结果日军失败。 到了明朝,日本侵略朝鲜,并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被中朝联军击败。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在尚未统一日本的情况下,竟誓言“灭亡中国,迁都于北京,天皇住北京”。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侵略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祸害中国人民数十年。 1874年,日本发兵攻打台湾。 1895年甲午战争。 2、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和罄竹难书的严重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 扶持汉奸伪政权(伪满政权、华北傀儡政权、南京汪伪国民政府),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931年到1945年侵华战争,日本给中国造成的人员伤亡是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是5000亿美元。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严重的浩劫。(P127-128) 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齐红深主编 ?昆仑出版社,?2005 未被审判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纪实 /赵冬苓,李九红著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尊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纪实?/?旻子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血债?:?对日索赔纪实?/?高平等编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国民党政府放弃对日索赔内幕?,?徐俊元,石玉新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所著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1938年3月) 3、在日本侵华问题上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第一、反对历史健忘症,反对不顾历史本来面目和民族情感的所谓“新思维”。必须牢记历史,教育子孙后代永不忘记。 第二、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历史复仇,而是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避免再次挨打。 第三、正确对待历史悲情。要有大国国民的正常心态。要化悲情为复兴民族的真正动力。 日本一方面野心勃勃,有对外扩张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又有与强者为伍的秉性。所以,处理好中日关系,根本在我们自己的发展。B 第四、作为大学生,要冷静对待当今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和支持党中央处理中日关系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关系问题。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中国共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