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理想课堂-2017年10月.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筑理想课堂

“构筑理想课堂—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方案 ???????? ??? 报本小学新教育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提倡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和谐应是她最显眼的标志,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这样的理想的课堂。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和谐地生成,必然成为我们考虑的焦点。这次新教育实验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平等性,提出的“理想课堂”无疑适应这一要求。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校的课程改革。2、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3、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苏州市级示范性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但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比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新教育实验给理想课堂提出“六个度”: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在实验将对理想课堂作三个层面的研究:有效的课堂;多元理解的课堂;个性-风格的课堂。作为基本层次的有效课堂,它需要用量化的方式,对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作出分析与规定;对课堂的多元理解,则不是操作性的,而是意义性的,从伦理的、心理的、政治社会的角度,对课堂进行多元理解,这种理解不直接用于课堂,也并非课堂的真理,它们将影响一个教师的课堂;而个性-风格的课堂,则是在以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将教师个性的特长、专长、性格整合到课堂上。三、课题的支撑性理论。1、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 新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2、“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理想的课堂应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合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拓展度)。理想课堂还应具有三个基本性质: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必须经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后获得。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生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社会文化)去对教师所说的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即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获得真正的意义。学生获得的知识意义对学习者而言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教学应是对介入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以及有关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多少。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2002年10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2003年,新教育实验参与学校达到了上百个,遍及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吉林、广东等10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