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可以作为参考。
察传
玃,一种大猴子,《说文·犬部》:“玃,母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猴》:“‘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广韵·药韵》:“玃,大猨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玄猨素雌,蜼玃飞??。”李善注引张揖曰:“玃,似狝猴而大。”
玃似母猴
母猴,即“沐猴”,张永言认为“沐”是藏缅语m(j)uk(猿/猴)的记音字,参张永言《语文学论集·语源探索三例》(就构词法而论,“沐猴”乃是训诂学上所谓“同义连文”,即由两个同义或近义语素以并列关系构成的复合词,也可能是“大名(共名)+小名(别名)”或“小名+大名”式的复合词。特异之处只在于它是一个由非汉语成分加汉语成分组成的“合璧词” 。)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鲍叔牙(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 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又称蒍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后因其子封于寝,而“寝”通“孙”,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以贤能闻名于世。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氏为“百里” ,姓姜。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姓子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姓子 。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忠贞爱国,不满本家势力太大,被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太宰。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智伯,即荀瑶,荀瑶(?-前453)即知襄子,又称知瑶(智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知伯瑶(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又称荀瑶。姬姓,知(智)氏。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他于公元前475年成为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乃威胁魏、韩二家于公元前455年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
战国秦汉以来,论者多把知伯与吴王夫差相提并论,看作是骄傲轻敌、“极武而亡”的两个典型例子。《战国策·秦策五》: “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
凡闻言必熟论
熟,犹“深”,《文选邹阳上书吴王》“愿大王熟察之”张铣注:“熟,深也。”
乐正夔一足
乐正,古时乐官之长。《仪礼·乡射礼》:“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郑玄注:“正,长也。”贾公彦疏:“案《周礼》有大司乐、乐师,天子之官。此乐正,诸侯及士大夫之官,当天子大司乐……云长,乐官之长也。”
夔,相传舜时乐官。《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郑玄注:“夔,舜时典乐者也。”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重黎,亦作“重蔾”,指颛顼高阳氏之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司马贞索隐:“今以重黎为一人,仍是颛顼之子孙者,刘氏云:‘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 ”《晋书·宣帝纪》:“其(司马氏)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草莽,草野;民间,与“朝廷”、“廊庙”相对。《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赵岐注: “民会于市,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居之曰草莽之臣。”
正六律,合五声,以通八风
八风,1、八方之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