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级中药师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
第一单元 中药炮制学概况
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含义
(一)中药炮制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一词的衍变:炮炙、治削、修事、修治、修制
(二)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继承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医临床安全有效。
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中药炮制专著
1、南北朝刘宋时雷敩《雷公炮炙论》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标志着中药炮制已从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学科。系统总结了前人药物加工炮制,并在工艺操作上有创新,如:水飞、煅法、米泔水浸法等。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 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总结了著名的雷公炮炙十七法。
3、清代张仲岩 《修事指南》 第三部炮制专著
(二)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籍对炮制理论的论述《黄帝内经》:记录了两个重要的炮制品种,血余炭、治半夏。《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液本草》、《本草蒙筌》。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一)国家级标准:《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中均有炮制一项,还有部分饮片单列,附录中有中药炮制通则。
(二)省级标准:各省市炮制规范、各省市药材标准
(三)部(局)级标准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第二单元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如:巴戟天去木心非药用部位,拣出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黄芪中的狼毒、天花粉中的王瓜根等。如:麻黄根止汗,茎发汗
(二)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三)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如:芥子、牛蒡子可杀酶保苷,炒谷牙健脾开胃,产生焦香气,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川、草乌煮后解毒。
(四)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如:酒炙大黄可缓和其苦寒之性。盐制杜仲可增强补肾的作用。
二、传统制药原则
(一)制药原则的内容
1、相反为制 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杀其大寒之性。
2、相资为制 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性。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3、相畏(或相杀)为制 利用某种辅料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用生姜炮制半夏、南星。
4、相恶为制 相恶本质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但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之性。对服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可应用以上两法。
(二)传统炮制原则的具体制法
1、制其形 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常常通过碾、捣、切片等方法。
2、制其性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增加药物的香气,达启脾开胃的作用,抑制过偏之性,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
3、制其味 通过炮制,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
4、制其质 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例如:矿物药或煅或淬,利于粉碎煎出。毒药蒸煮加热透心而有余味。
三、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用姜汁制,降低苦寒之性,以热制寒,成为反制。
2、使药物的性味增加。如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寒者易寒。酒制仙茅,增强其温肾壮阳之功,热者易热,称为从制。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如:天南星经胆汁制,性味由辛温转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改变,其作用趋向也发生变化,尤其对具有双向性的药物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下行。如:黄柏本为清下焦湿热,酒制后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作用于中焦,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莱菔子生品以升为主,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降气化痰。
(三)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去毒常用的方法有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辅料去毒等。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
2、毒性成分的含量减少 马钱子所含的生物碱,炒后减少;巴豆、千金子所含的脂肪油,经去油制霜;斑蝥、红娘子所含的斑蝥素,米炒可破坏其毒性成分。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 半夏、南星、白附子经白矾、生姜制解毒;藤黄经豆腐同制、狼毒、商陆醋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