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
第二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
第一节 中土生死观概观
1、夏商周三代
2、汉代
第二节 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
1、起源
3、与佛教的比较
道家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1、
2、庄子的观点
3、与儒家的比较
生死学(Life-and-Death Studies),是旅美学者傅伟勋先生于1993年才提出的一门新学科,提出后很快被社会承认并成为应用学科,1997台湾南华大学成立“生死学研究所”,2002年台北护理学院成立“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2003年高雄师大成立“生死教育”硕士班。生死教育,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势必越来越受到重视。实则佛教教义,早就是一门专门教给人们对待生死的智能和超越生死之技巧的古老生死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华夏,是有高度发达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华夏民族的传统生死观,具有不同于印度、欧西生死观的显明民族文化特质。从公元一世纪起,佛教由填补所缺和顺应本有两条渠道,源源不绝地输入中土,逐渐渗入华夏文化的土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佛教的生死观,尤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广泛流传于社会,深深印入中土各阶层人士的意识、潜意识,至今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土的传统生死观,也影响了佛教学说,使中国佛教的生死观,带有了中土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中土生死观概观
和世界各民族的先祖一样,华夏民族的远祖,从有遗迹可考的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开始,便有了死而不亡的观念和相应的葬礼。到氏族公社制时期,形成了崇拜祭祀英雄祖先魂神的制度和“家为巫史”的风俗。奴隶制产生后,鬼神观念进一步清晰,由人为宗教规范化被统治者利用作统御人民的工具。
1、夏商周三代
2、汉代
到了汉代,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及沿“近人”的路子思考的深入,伦理现世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儒、道两家打出“贵生”(《孝经》)、“重生”(《太平经》)的旗号,成为逐渐形成中的汉民族人生观、生死观的标帜。贵生重生,肯定、挚爱人生,思考范围、价值取向只着眼于现实人生的世俗生活,成为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另一方面,儒、道等诸家的哲学思考,形成了天人合一、辩证取象,以道、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八卦为结构的模式,成为诸家共同的哲学框架。
当理性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和天人合一、辩证取象的哲学模式结合,思考生死、身心问题时,从中土的知识阶层中,便产生出一种主张人死神灭的无神论思潮,这股思潮涌流不绝,渐趋澎湃,在佛教输入后,遂将其批判的矛头对准佛家的轮回、因果报应说,成为佛教在华弘传的强劲阻力。就人死神灭与否的间题,佛教徒与无神论者展开过多次论战,将中土人士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化。汉民族现世主义的人生态度,使在中土流传的一切思想都不得不受其制约,使儒学始终以政治伦理为中心,使道教以长生不死为信仰,使佛教主流禅宗以顿悟成佛、当念解脱,获得一种洒脱、超然的生活艺术为特质。
佛教入华后,中土思想界基本上为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三家的生死观,免不了在互相吸收融摄、互相排斥斗争中发生相互作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死观,大抵出入、依违于三家之间,接受佛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说者固然不少,但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本者居多,不少思想家持理性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生死观,虽然也免不了吸收佛家哲学观、心性论等思想因素,却多排拒、反驳佛家的生死轮回说。道教则对佛家生死观多所吸收,用以组织、改造自家的教义体系,然尚有其独具特色的生死观。自远古以来的鬼神观念、祖先祟拜,则以民间为基地而流传不断,并与佛家、道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鬼神之说杂糅为一,通过家教、民俗、寺庙、传说、文艺等多条信息渠道,默默地储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第二节 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
1、起源
!”(《论语·先进》)
意谓人应把心思用于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不应过多考虑那些人智不可能解决的死后去向、鬼神问题。孔夫子拒绝谈论怪、力、乱、神等神秘现象,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但对周期传统的事鬼敬神之制,还是俨然维护的,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当作鬼神就在面前,恭恭敬敬依古制民俗亲自参与祭祀鬼神,不可马虎,尤其敬畏天神,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只不过遵依周朝的原则,对鬼神“敬而远之”,耻于堕入那种鬼里鬼气的巫觋之流。孔夫子读不释手的,是《周易》,这是依神明而行卜筮以占验吉凶之书。看来,孔子绝非无鬼论、无神论、人死断灭论者,不过他不想当、也称不上鬼神问题的专家。
2、抗拒死亡的三种方式
富阳刚之气的儒家,面对人不可能回避的死亡威胁,当然也会有所抗拒,其抗拒的方式,首先是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汉人荀爽说:
“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徐干《中论》)。
基本表达了儒家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计算机自编word15套试题11Word模拟试题(1-15).doc
- 山东省德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17新人教版.doc
-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一二章检测题.doc
-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九年级数学模拟题3.doc
-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测量05-2于志刚GPS试卷及答案.doc
-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测量05-3,4于志刚GPS试卷及答案.doc
- 山美版小学五年级品社(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 二 三 四单元检测题.doc
-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试题二.doc
- 工程力学教案张定华2.doc
- 工程水文学试题B卷.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