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市场行情结课论文
2011-2012年我国稻米市场行情分析及发展预测摘要:2010年,我国稻谷供给总量增加,粳稻供给略有减少;稻米消费基本稳定,粳米消费增长较快;稻谷整体上供大于求,但粳稻供给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粳稻米价格涨幅较大;国家调控措施出台较多,政策对稻米市场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2011-2012年稻米市场,稻谷整体上仍然产大于消,由于粳稻增产较多,粳稻米供给紧张的矛盾将有所缓和,但“稻强米弱”的矛盾仍会存在。影响稻米市场价格上升和下跌的因素都有,形式较往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全年价格整体呈小幅上升走势,国家政策调控仍将成为影响全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稻米;市场;分析;展望2010年是我国稻米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在国内稻谷连续6年丰收的情况下,粳稻供给继续趋紧,稻米市场价格全面上升,国家政策调控频率和力度远高于往年,对稻谷市场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2011-2012年国内稻米市场形势仍将发生变化,粳稻小幅增产,稻谷供需平衡依然宽松,粳稻供给紧张的矛盾也将有所缓解,但影响稻米市场形势变化的因素更加复杂。2010年我国稻米市场行情分析1.1 总产基本持平,早稻大幅减产,东北水稻大幅增产。经过连续6年的增产,2010年的稻谷生产遭遇到了瓶颈。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预测,2010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29577万公顷,比上年略减0.2%。总产1.96亿吨,比上年略增0.7%。而按照美国农业部的估计,中国2010年的稻谷则是略有减产,比上年略减0.7%。无论是略增0.7%还是略减0.7%,总之今年的稻谷产量基本上是和去年持平的。在稻谷总产持平的背后,是早稻的较大幅度减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早稻播种面积579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1千公顷,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比上年减少204万吨,减产幅度达6.1%。这不是早稻在稻谷总产连续增产情况下的头一回减产,2007、2008年早稻曾连续两年减产。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大批民工返乡,早稻播种面积出现回升,但当2010年经济恢复到正常轨道时,早稻播种面积再次出现下降,产量更是出现大滑坡。我们在3年前就预见过早稻有可能连年减产的局面,因为双季稻对劳动力的投入要求比较高,而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劳动力短缺局面开始显现。南方地区稻谷双改单趋势明显,由于一季中晚稻的产量明显高于早稻,双改单改掉的主要是早稻。双季稻只在南方种植,双改单意味着近年来南方稻谷总产是在下滑的,全国稻谷的增产主要依赖东北地区水稻的大幅增产。2010年东北水稻产量预计在2700万吨以上,增产超过500万吨,而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2010年全国稻谷总产是持平的,这意味着南方稻谷总产的减产幅度在500万吨以上。1.2 稻米年度消费和库存略增,但总体水平不及10年前。美国农业部预计2010/11年度中国稻米消费量为1.35亿吨,上一年度是1.345亿吨,增加了50万吨。下表是美国农业部对中国10年来大米消费的估计(单位:千吨)。2001/022002/032003/042004/052005/062006/072007/082008/092009/102010135700 132100 130300 128000 127200 127450 129300 134500 135000 由上表我们发现,10年来中国大米消费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10年前消费1.365亿吨,10年后消费1.35亿吨。大米主要用作口粮,工业消费很少。显然,10年来中国人口是不断刚性增长的,大米总消费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由于人均大米消费量不断下降,所以大米的整体消费量反而有所减少。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当前中国人均大米消费量已降至100公斤以下,约为95公斤,而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这个数字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或地区人均大米消费量都已经下降到60公斤以下。期末大米库存4128万吨,比上一年度略增43万吨。库存消费比例30.6%,比上一年度提高0.2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中国大米库存有所恢复。但近10年,大米库存总体是下降的,从10年前的7916万吨降低到当前的4128万吨,库存规模几乎下降了一半。(见下表,单位:千吨)大米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1010/11期末库存79156 63311 43915 38931 36940 35915 37939 42200 40850 41280 库存消费比(%)58.0 46.7 33.2 29.9 28.9 28.2 29.8 32.6 30.4 30.6 大米库存的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因为中间连续好几年的产不足需(2001-2005,连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