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年·增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王东生,信红亚.陈方平.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中 [7]傅骢远.脉诊浮,沉,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中西
医脉诊.中国中医急诊,2003,12(5):459 医结合杂志,1990,lo(10):603
[3]季绍良.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牛欣,杨学智.动态识别的寸口桡动脉运动多维脉诊
【4]陈群.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5】胡光强.浅析脉象产生机制及其解剖学基础.现代中 2005,28(6):铂一46
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47 [9]叶建红.线性时频分析法在中医脉诊研究中的应用.
[6】王滨,牛欣,文仁都.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9):1088—1090
道.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加晒,ll(4):273—【10]杨杰,牛欣.寸口桡动脉三维运动的超声可视化检
274.282 测.21306
近十年针刺镇痛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牛旭艳司银楚牛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针灸;镇痛;研究
针灸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上个世纪50 未发现正背根电位的存在。相反,发现粗细纤维引
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学家在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的基 起的均是负的背根电位。这说明不存在粗细纤维输
础上,开展了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几十年来,人 人效应的抵抗关系ItJ。
们通过对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不仅已经初步证实 下行控制学说认为.针刺镇痛效应主要就是通
针刺镇痛的机制是一个以神经体液调节为基础,在 过激活从大脑皮层到脊髓背角的下行抑制系统产生
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的涉及神经、体液 的。脊髓以上的许多结构可以对脊髓背角产生机制
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动态过程;而且在临床上也得到
性影响。刘乡等【2J近年来的工作表明,针刺镇痛效
了广泛应用。本文拟就近十年有关针刺镇痛的作用
应主要是通过激活下行抑制系统产生的,而这个系
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的回顾。
统又受到其他高位脑中枢的调控。以下行抑制系统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
的主要起始部位的延髓中缝大核神经元以及其中的
1.参与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 实验证明,中
缝一髓神经元单位放电为指标,观察到穴位电针,
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例如脊髓、脑干、丘脑、
刺激伏核、尾核和道水管周围灰质都能激活中缝大
尾核、皮层等都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针刺镇痛是一
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抑制伤害性反应;电解损毁
种多通路参与的综合过程。
这些脑区能阻断电针的镇痛效应。还用缝脊神经元
1.1“闸门控制学说”脊髓背角是痛觉通路
直接证明,针刺“足三里”所引起的长时间的后抑制
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痛觉调制系统对脊髓背角
效应可能是由于激活脊髓上痛调节机制实现的,而
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闸门控制学说”。闸门控制学说
电针的即时效应可能是在脊髓水平完成的。
认为(1965年由Melzack和Wm提出),由粗纤维
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