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电影发展之路
中国电影的开端 1896年据《申报》记载,本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一组“西洋影戏”。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外国电影放映活动。1905年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开始兼摄电影,从而揭开中国民族制片业的第一页。首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仅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由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主演。在此后数年中,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均为戏曲短片,拍成后主要在任庆泰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上映。 中国电影分期 1、尝试时期(1905-1923):在这一时期,电影更 多地充当着一种新奇的玩意,不论是作为商业动作还是作 为艺术创作,都带有懵懂摸索性质。 2、探索时期(1924-1927):《孤儿救祖记》的成功, 结束了那种懵懂的尝试,电影公司不论在商业运作上还是 艺术创作都更加自觉,电影公司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创作宗旨。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电影是反映社会心态的一面很好的镜子,社会的不安以及政治的动荡在电影世界里得到了及时的反映,武侠片以及古装片都将我们带到那个遥远古怪的世界,仿佛能让人们能够逃避那个不安的社会。 4、变革时期(1932-1937):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其实包含两层意义,首先对于电影本说,伟大的哑巴终于开口说话了,再者此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以及在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之间开展了一场激烈地论战。 5、非常时期(1937-1945):电影史不仅仅是电影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和政治史,抗战的爆发也让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期 中国电影分期 的电影也分为四个区:大后方、根据地、租介区、沦陷区。 6、丰收时期(1945-1949):这确实是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时期,不论是作商业运作的电影,还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都有大量杰作诞生。可这个丰收时期又是如此短暂,“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中国电影却从此倒下了。 7、十七年电影(1949-1966):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电影的资本主义尾巴逐渐被彻底剪断,电影成了一种宣传的工具,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 8、禁锢时期(1966-1976):手脚带上镣铐,嘴上贴上封条,然后再裹得严严实实,好了,电影终于像个木偶了! 9、再探索时期(1977-1992):有人说那是北京之春,那也可以叫电影之春,可春天之后紧接的却是一个漫长的电影冬天,看电影的人都远离了电影院,电影院也在一间一间地消失。 10、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一百年可能算得上是一个轮回,至少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这样的,电影从最初一种简单的娱乐变成政治与教育的工具,然后又回至市场,这其实才是一种常态,可常态中还是有着不正常的,因为虽然一只脚踏进了市场,但另一只脚却还是带着锁链,中国电影前行之路仍然是步履蹒跚。 各时期中国电影典型代表作 《定军山》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进入中国伊始,电影便成了本地商业文化的盛载和延伸,传统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时髦的表达方法,而以后的事实会证明,这种结合会在偏离与拷问中证明自己的必要性。 上世纪50年代末,曾有人对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做过采访: “……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挂上一块白色布幔。屋内成了谭老板临时起居的地方,他的跟包、琴师、敲锣鼓家伙的,都来了。屋外院子里,把那架号称‘活动箱子’的摄影机,摆在了靠前院后墙边。由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拍照(即摄影),他是‘丰泰’最好的照相技师了。虽然前几天练过几回,但真的上阵,仍显得有些紧张。一通锣鼓过后,布幔后闪出一个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来,这就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 《渔光曲》 影片评价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轰动效应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