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福生-疑难肝病生物治疗领路人
王福生:疑难肝病生物治疗领路人 带他走进探索病菌的殿堂
王福生出生在安徽枞阳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时,他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科普书《征服病菌的道路》,随后买回了家,这本书让他对细菌和病毒这些微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9年,已经拿到医学硕士学位的王福生接着考取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吴祖泽院士。
“他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典范。”王福生这样回忆导师吴祖泽院士,“他基本每天都会问我科研进展怎样,看了哪些文献,得了怎样的数据,还要去我的实验室看实验进度,指出我的不足。”
这种严谨务实的作风对王福生的从医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治病还是做科研,他都要求自己: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在解放军第302医院(以下简称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他提出七字方针:二艺、三心、四能力。二艺指临床实践和医学理论的技艺;三心是指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四能力是指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他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中心副主任张政这样评价王福生,“他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随访和搜集病例,就坚持了十几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福生就开始搜集乙肝患者治疗的资料并对病人随访。那时候没有电子病例,就靠手写、靠复印,还要整理、归类、分析,工作量十分繁杂。王福生坚持了十几年。
十几年的坚持,换来了4000多例乙肝患者样本,在此基础上,王福生完成了“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并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谈起这段经历,王福生说:“做临床科研,必须务实,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踏实敬业的精神。”
也许是凭借严谨务实的作风,十几年来,王福生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约25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83篇,影响因子总分大于440,作为负责人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二等奖4项。
完成了传染病防治事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98年,王福生拒绝了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的高薪聘请,毅然决然地带着国内紧缺试剂、重要菌种及实验设备回到了祖国,并一头扎进军队传染病防治事业。
回到302医院不久,王福生就被临危受命,担任起全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但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研究室的课题几乎贴着清一色的“院内”和“军内”标签,其他国家级课题一个都没有;发表的文章也都没走出国门;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真可谓“一穷二白”!
在院党委的支持下,当年就得到医院20万元启动资金。后又通过科企联姻的方式,为研究室获得风险投资500万元,这笔钱成为王福生淘到的“第一桶金”。
于是,他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将它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前一个阶段,三年实现,叫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第二个阶段,要达到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目标。沿着这一设定的目标,研究所(室)逐步走出困境,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1年前后,由王福生牵头成功申报了全军传染病研究所“重中之重”学科、全军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所的学科品牌和影响力。
——从2002年起,研究所(室)开始在国外杂志发表英文文章,平均每年仅SCI文章就要发8~10篇,影响因子在40~50左右。
——2007年,院党委又任命他为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再次给他提供了能够纵情发挥才能的更大舞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研究所(室)在课题方面由白手起家,发展到同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课题、军队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等数十项,每年争取的科研经费达四五百万元,研究所(室)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王福生先后应邀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医学院等2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和医疗研究机构,以及国内病毒性肝炎和生命科学领域大会、亚太地区肝病年会等国际性会议作学术交流,为国家和军队争得了荣誉。
摘掉乙肝歧视的帽子
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王福生和太多的乙肝患者打交道,很多人因为病情缘故,在工作、生活中备受歧视。
“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王福生说,“当时特别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帮他们摘掉被歧视的帽子。”
一直以来,他把慢性乙肝临床诊治面临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2000年,长期关注国外前沿动态的他提出了免疫细胞治疗慢性肝炎的想法。
说干就干,务实的王福生有空就泡在实验室,带领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
“那时他很拼命,白天黑夜、节假日都呆在实验室,渴了喝口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