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节 词类的活用.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节 词类的活用

二是如果難以確定主語,只好依靠上下文確定名詞作狀語。如“其一犬坐於前”,如果不結合上下文,就很難斷定“犬”是狀語還是主語,但結合上下文文意,我們就可以斷定“犬”是名詞作狀語。 成語中有許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 如“土崩瓦解”、“星羅棋佈”、“狼吞虎咽”、“龍飛鳳舞”、“口誅筆伐”、“虎踞龍盤”、“刀耕火種”、“瓜分豆剖”、“道聽途說”、“蟻聚蜂擁”。   2、時間名詞作狀語(參見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第351頁) 和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的時間名詞也可以作狀語。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齊策》) 但是,古代漢語時間名詞作狀語時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 古漢語中“歲”、“月”、“日”等時間名詞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具體來說,有下面幾種情況: (1)“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繁或經常。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2)“日”字放在表示發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如: 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說》) 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 (3)“日”字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如: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左傳·成公十六年》) (4)“日”單用時,有“一日”的意思。表示“一日”而不是“每日”,“每日”表示動作行爲的經常性,“一日”則表示“一日的能力”。例如: 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爲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韓非子·難勢》) 現代漢語單個的時間名詞“年”、“月”、“日”則沒有這些用法。 (三)動詞和形容詞作名詞用 動詞活用爲名詞,就稱之動名詞。動詞在句子中,只有動作意義,而動名詞在句子中,明顯地表示出人或者是事物的意義,或者說,動名詞表示的是動作及其事物相結合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子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候動名詞前面會有“其”或“之”。???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崤之戰》) 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可以稱之爲形名詞。 形容詞在句子中一般起修飾或限定作用,而形名詞在句子中,則表示了修飾及其被修飾事物相結合的意義、限定及其被限定的事物相結合的意義。?? 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 “堅”和“銳”都是形名詞,分別有“堅固的盔甲”和“銳利的武器”的意思。 ??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秦貪,負其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美具,二難並。(王勃《滕王閣序》) (四)動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裏動詞也可以作狀語,主要表示當動作行爲的狀態和方式。例如: 跳往助之。(《列子·湯問》) 子路拱而立。(《論語·微子》) 匍匐以進。(馬中錫《中山狼傳》) 爭割地而賂秦。(蘇洵《六國論》) 要注意把這種偏正關係的兩個動詞和連動的兩個動詞相區別開來。 四例中,“王”和“天下”、“目”和“項王”分別構成動賓關係,“王”“目”活用爲動詞,意思是“作……的王”、“向……使眼色”;“許子”和“冠”、“陳勝”和“王”分別構成主謂關係,“冠”和“王”活用爲動詞,意思是“戴帽子”、“當王”。 “名+名”如果構成的是並列或偏正關係,兩個名詞都沒有活用爲動詞。    (2)形(數)+名,構成動賓關係,形容詞或數詞活用爲動詞。例如: 方今惟秦雄天下。(《戰國策·趙策》)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耳目也。(《孫子兵法·軍爭》) 以上三例中,“雄”和“天下”、“參(三)”和“國”、“一”和“人耳目”分別構成動賓關係, “雄”、“參(三)”、“一”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 “稱雄”、“三分”、“統一”。  “形(數)+名”有時是偏正結構關係,這時形容詞或數詞作定語,沒有活用。 (3)名(形或數)+代詞,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爲動詞。因爲代詞不受名詞、形容詞或數詞修飾。例如: 孟嘗君客我。(《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呂氏春秋·疑似》)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左傳·成公八年》) 此三例中,名詞“客”、形容詞“苦”、數詞片語“二三”都位於代詞前面,活用爲動詞,意思分別是“把……當作食客”、“使……受苦”、“對……三心二意”。 (4)名(或數)+介詞結構,名詞或數詞活用爲動詞。因爲介詞結構常用去補充說明動詞謂語。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